一份好的教案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中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详细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确保教学的针对性,下面是加分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五年级落花生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五年级落花生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能理解“父亲”和“我”的话,并进行说话练习。
2、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3、懂得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做有真才实学,对人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词语并给课文分了段。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着重理解重点段中父亲说的话。对了,大家想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作者的名字叫许地山(板书),是现代著名的作家。许叔叔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落华生”,为什么取这个名字,你们知道吗?我们这节课就从课文中解开这个秘密,看谁肯动脑,最聪明。
二、整体感知第二段。
师:同学们各自读第二段,完成填空。
这篇课文描写了()、()、()、()、()五个人物,描写时又重点抓住人物的()去写,其中又重点描写了()的语言,他说了()次话,其中第()次和第()次最重要。
三、重点学习父亲的话。
1、谁先来读父亲第一、二次的话。
2、姐姐、哥哥和我是怎样回答的?
(1)我们三姐妹的话分别从花生的哪些方面来说它的好处的?
(2)把我们三姐妹的三句话合成一句,怎样说?
3、师:我们三姐妹是从花生的味道、用途、价钱来谈花生的好处,而且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父亲第三次说的话,完成填空练习。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让人一见就(),但是和()相比,还是()最可贵。
4、“可贵”是什么意思?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呢?我们再默读父亲的'话,用笔划出花生的哪些特点与桃子、石榴、苹果不一样?
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师:花生果实的好处很多,可它埋在地里,必须挖起来才知道,从不显耀自己,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给人们,(板书:默默无闻)这正是花生的可贵之处,父亲这是在赞美花生。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读父亲的话,该怎样读,自己先练练。
5、师:丁丁和小华这两们同学读了这段话后,他们是这样理解的,是否正确,为什么?
丁丁说:“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小华说:“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地挂在枝头的上东西都是不好的。”
过渡: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吗?我是怎么理解,怎么说的?
四、学习“我”的话。
1、出示“我”的话,齐读。
2、“体面”是什么意思?(处表好看)“讲体面”是什么意思?(讲究外表好看)人要不要讲体面?
3、“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怎样的人?
4、“有用的人”是怎样的人?
5、“有用的人”与花生有什么联系?(板书:有用的人)
6、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7、同学们学到这里,心中肯定充满了对花生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情,好,谁想用自己的话语来赞美花生,赞美许许多多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但可贵的是()。我们的()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8、朗读对话。
五、谈话解疑,深化教育。
1、你们知道许叔叔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吗?
2、师:许地山叔叔在一篇文章中也谈到了他的笔名,他是这样说的,我们来读一读。
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六、课外延伸。
课文学完了,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每位同学回家后,买上半斤花生。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尝尝花生。可别光吃,还要和你的妹妹、弟弟、爸爸妈妈谈谈有关花生的话题,好吗?
五年级落花生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3、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4、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教学难点:
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重点内容
1、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作者一家人这么多的话题,让我们对花生也产生了兴趣。
2、作者一家人到底在议论花生的什么?他们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3、认读词语:半亩、尝尝、吩咐、茅亭、榨油、石榴。
二、整体感知,抓重点内容
1、回忆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
三、重点相信议花生,感悟做人的道理
1、听课文朗读,思考:
(1)用“——”画出父亲几次对孩子们说的话,看看父亲讲了花生的什么,又想告诉孩子们什么。
(2)用“﹏﹏”画出作者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感悟的句子,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边听边思考。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赞花生。
①朗读第7至第10自然段,想一想,大家谈论了花生的哪些好处?父亲的观点是什么?
②出示父亲第一次议论花生的语句,思考:父亲怎样说明花生的可贵之处的?
③父亲想借用两类事物的生长特点告诉我们花生有什么可贵的品质?
④用关联词把文中花生给你的印象说出来。
⑤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⑥出示父亲说的`话,练读几遍,尝试背诵。
(2)学花生。
出示句子“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①朗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谈一谈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是什么意思?
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背诵句子。
(3)做有用的人。
出示句子“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①朗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作者的话的理解。
②什么是有用的人?
③感悟作者的理解,背诵句子。
4、指导学生背诵有哲理的句子。
5、你知道在生活中都有那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无闻地做着奉献吗?
6、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的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做对比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那么,你长大了准备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准备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呢?为什么?
7、分角色朗读课文。
8、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拓展延伸,体会写作方法
1、作者借落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方法称为什么?
2、教师小结。现在,同学们明白了作者的笔名为什么叫“落华生”了吗?
五年级落花生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
2.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七)总结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五年级落花生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落花生》是许地山的散文名篇,以其淳厚朴实的风格著称。因原文的行文不易于小学生读懂和理解,所以在选入课文时做了“翻译式”的改动。这篇散文的文字本就不见功夫,所谓“无技巧”,修改后更是显得简单平易,学生对课文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困难。另外,文章的抒情性不强,主要部分是以“实录”的对话形式出现,主要通过父亲对花生的谈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如何在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挖掘这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是这课教学首先应考虑的。
?落花生》所在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一单元在要求学生“把握主要内容、领会作者所受到的启示”的基础上,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为训练重点。考虑到初升五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课设计力求引导学生提出真问题,并教给方法帮助其解决问题,以此品析关键词句,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以及行文的好处、妙处,使学生真学、真想、真收获、真提高。对谈及做人的两句话,为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同时体现一二课时的特点,本课设计将其放在第二课时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理解生词。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
3、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4、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5、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准备。
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查资料了解花生果实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猜我的姓名。知道名字寄托着希望。
2、猜谜语(花生)。介绍花生,了解为什么叫“落花生”。
3、这还是许地山的笔名。介绍许地山。对这笔名有疑问么?
4、引出许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板书课题。进入课文学习。
(二)检查预习。
1、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读两组词语:
(1)多音字;
(2)轻声词(本课出现较多)。正音。
3、读一个句子:“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考察“后园”、“茅亭”的读音、含义;检验是否掌握轻声的读法(吩咐),是否能读通本文中较长的句子。
(三)初读,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多音字、轻声词,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2、指名回答。
(四)再读,品词析句,领会道理。
1、默读课文,就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质疑,做标记,把想法简单写在空白处。
2、自由质疑。简单的随机解决,较难、有探究价值的,整理归纳于黑板上。
预设:
(1)收获后为何用“居然”?
(2)父亲来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
(3)为什么父亲说花生埋在地里“最可贵”?
引导学生就父亲谈论花生的话发现问题,并作为重点问题留待解决。
4、合作解疑。
提示: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其他资料;大胆猜想。问题较多时,重点问题必答,其他问题可选择讨论。
5、全班交流。
预设:
(1)居然?空地、荒着,年幼的我们,种出花生实属意外惊喜,同时也显出花生的生命力强。指导朗读。
(2)很难得?父亲忙于公务。指导朗读。来不是为吃花生。为下文埋下伏笔。
(3)最可贵?──是说什么可贵?为什么“最可贵”?最,有比较。和之前我们兄妹说的比:有诸多好处,却深埋土里;和桃子等比,平凡、不起眼,默默孕育果实,供人挖掘收获。点出“借物喻人”。明白父亲前来的良苦用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此外,结合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简略处不简单,朴实处却深刻。
这一环节放得开,实际形散神不散,重点仍在理解父亲的'话,同时又使学生学得活、学得真。
(五)存疑,结课。
父亲说“你们要像花生”,可不可以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我”到底有没有理解父亲的话?又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简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含义,懂得不能只讲体面,而要对他人、对社会有用。
2、了解“落花生”笔名的含义,对许地山用生命践行理想感到钦佩。
3、能将自己从身边事物受到的启示用一两段话写下来。
4、能规范、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可否像桃子等?可让学生讨论,说真话,讲理由。
教师可做类似小结:如果只是外表好看,不做正事,什么用也没有,可取么?
──不可取。过渡:我们来看看少年许地山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这句话的。
(二)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体面”什么意思?讲体面有错么?只讲体面呢?不能,要有用。怎样就是有用?举例。
(三)了解父亲的话对许地山的影响。
结合课文结尾及许地山生平,明白许地山为何以“落花生”为笔名以及这笔名对他做人的影响。产生敬佩之情。并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写字。
观察“吩、咐”及“榨、榴”,指导书写。学生自己观察仿写其它字。
(五)课后小练笔。
五年级落花生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能背诵课文重点语句。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赞颂花生顽强生命力的语句。
教学准备:
老舍的《落花生》和《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梅花魂》等文章;
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类比导入,揭示主题。
梅花、竹子历来被中国人所喜爱,他们的清高、淡雅和坚贞往往被用来比喻有气节、有骨气、有灵魂的人。比如诗人郑燮在《竹石》中描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此抒发自己不畏磨难的铮铮铁骨。比如陈慧英的《梅花魂》中外公说: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腰。他们就像梅花一样!这些诗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似状物,实则是写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或“借物喻理”。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落花生》,看看作者许地山是如何通过写落花生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1、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与结构,如茅、榨、榴等。(要求会书写,会组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
1、你对课文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文的学习。
2、集体读第一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重点体会“居然”一词。
(1)读出花生收获后一家人的意外、惊喜。联系生活,会用“居然”造句。
(2)种了就是想收的,为什么收了却又说没想到?没想到什么?为什么没想到?感悟、体会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四、品读课文,研析重点。
1、花生顽强的生命力令我们惊喜、赞叹,同样也让母亲高兴。在第二段中有一句话表现了母亲的高兴,谁能帮我们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过渡:(是啊,一次没想到的收获,也要过个节来庆祝,可见这一家人对生活是多么的热爱。这收获的哪里是花生,分明收获的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啊!)
2、读一读4—15段,看看这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一家人是如何边吃边议论花生的?
读“吃花生、议花生”的内容。
过渡: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容易被人忽视的特点,而这容易被人忽视的恰恰是花生最可贵的好处。
3、默读父亲的话。(出示演示文稿——父亲的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
要求:读这段话,你能读懂什么?还有没有不懂的?
a根据你对父亲的话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
比较花生苹果、石榴、桃子
不同点
相同点
启示
b反复读一读“我”说的话:“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联系生活,先想一想“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的各自含义,再深入体会父亲对我们的'期望。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朗读最后一段,找一找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父亲的话给“我”很深印象。体会“印”字用得准确,体会父亲的话对“我”一生的影响。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他说过的这句话:(出示演示文稿: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六、作业。
语文能力的提高仅凭课堂上的学习和看几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更多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老师推荐几篇文章和几首乐曲,希望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认真读一读,听一听,相信你一定能从中享受到书籍和音乐带给你的震撼、快乐以及幸福。
书籍(文章)。
老舍的《落花生》、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陈慧英的《梅花魂》、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一读这些文章,把点明中心的句子画出来。
乐曲:《小草》、《劳动者之歌》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检查听写,复习积累。
1、听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并能积累居然、开辟、成熟、吩咐等词语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3、抄写第10段父亲的话并能背诵。
二、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根据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文章简写和详写。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三、拓展提高,深化主题。
联系生活想一想,像落花生这样的事物还有哪些?它们各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仿照《落花生》的写法,试着从身边的事物中选择一种写一写,尽可能做到详略得当。题目自拟。
(教师可以提示:粉笔、蜡烛表现一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青松、荷花表现做人的清高和坚贞不屈等)。
四、交流评价,习作修改。
1、自己先把自己的小习作轻声读两遍,争取用修改符号至少修改两处。
2、自己给自己评价等级星。
3、个别学生展示朗读自己的习作。
五、作业。
1、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完成课堂小练笔。
2、继续完成第一课时的阅读作业,并结合生活实践,写出对你的启发。
五年级落花生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懂得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做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 学会5个生学,正确选择本课中多音字的读音;理解19个新词语。
3、 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二、 教学重难点:
1、 找出重点段,理解文章的话。
2、 对话朗读。
三、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找准重点段。
2、 有感情地朗读对话,理解文章的话。
3、 理解体面、可贵、爱慕。
教学重点:
找出重点段,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落花生》。上节课我们给课文分了段,并学习了第一段-种花生。那么课文重点是哪一段呢?(第二段)哪几小节?(2—14)写什么?(谈花生)我们把这一段又分成哪两部分呢?(生答、课件、板书)
这节课重点来学这一段。
二、学习重点段
(一)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2—11小节 思考:今晚的收获节,与以往有什么不同,看看有谁参加?
出示:。。。。。。实在很难得。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天色不大好为什么父亲也来了?父亲和孩子吃饭很平常为什么用“难得”?父亲回来只是为了尝我们种的新花生?)
简介当时背景。(作者父亲当时在广东当差,平时公务很忙,很少参加家里的'活动,所以父亲这次回来实在很“难得”。那么父亲只是为了尝花生吗?我们学完就知道了。)
2、那晚父亲出了什么话题让我们说?(看课件)姐弟们怎么议论花生的好处?(板书)
3、父亲怎么说?出示父亲的话。齐读。
父亲拿花生和什么对比,分别用——画出写花生的词句,用——画出写桃子,石榴的词句。
完成比较表。(见课件)
通过比较你觉得落花生有什么特点?-------藏而不露、朴实无华——这就是花生的可贵之处吧!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父亲的话。理解“可贵”的意思。落花生最可宝贵的是什么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过渡:父亲拿花生与石榴、苹果进行比较突出了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是为什么呢?为了批评苹果。石榴吗?用意何在?
意在比喻做人。
朗读12----14小节。出示父亲的话。(课件)
我领会父亲的话了吗?出示我的话。(课件)
“有用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人呢?“体面”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呢?
联系实际举些生活实际来回答。
是的,父亲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你读懂了吗?齐读这两段对话。
完成填空。(见课件)
(三)是呀,小作者不光读懂了,而且牢牢记在了心上,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全文
是呀,父亲这次难得回来,不光是为了品尝花生,而且市郊于孩子怎样做人,作者正是深深记住了父亲的教诲,以致他今后为自己起笔名为落华生,来勉励自己做个务实有用的人,最终他成了受人尊敬的学者。来看作者简介。
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像小作者学习,长大做有用的人。(见课件)
四、作业
(见课件)
1、口头回答课后习题3。
2、书面完成《作业本》第四题。
*3、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课后请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