幂函数的教案8篇

时间:2025-02-25 作者:Monody

教案要包含评估方式,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度,教案应定期更新,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下是加分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幂函数的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幂函数的教案8篇

幂函数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能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能较熟练地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函数与圆、三角形、四边形以及方程等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

重点难点:

重点;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的特征。

难点:会运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有关综合问题。

教学过程:

一、例题精析,强化练习,剖析知识点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

例:根据下列条件,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0,1),(1,3),(-1,1)三点。

(2)抛物线顶点p(-1,-8),且过点a(0,-6)。

(3)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过(3,0),(2,-3)两点,并且以x=1为对称轴。

(4)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经过一次函数y=-3/2x+3的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且过(1,1),求这个二次函数解析式,并把它化为y=a(x-h)2+k的形式。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题目中的四个小题应选择什么样的函数解析式?并让学生阐述解题方法。

教师归纳:二次函数解析式常用的有三种形式:(1)一般式:y=ax2+bx+c(a≠0)

(2)顶点式:y=a(x-h)2+k(a≠0)(3)两根式:y=a(x-x1)(x-x2)(a≠0)

当已知抛物线上任意三点时,通常设为一般式y=ax2+bx+c形式。

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与抛物线上另一点时,通常设为顶点式y=a(x-h)2+k形式。

当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或交点横坐标时,通常设为两根式y=a(x-x1)(x-x2)

强化练习: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a(1,0)和b(2,1),且与y轴交点纵坐标为m。

(1)若m为定值,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还有异于点a的另一个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

二、知识点串联,综合应用

例:如图,抛物线y=ax2+bx+c过点a(-1,0),且经过直线y=x-3与坐标轴的两个交

幂函数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解的情况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之间关系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

问题1.任意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

问题2.猜想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可能会有几个交点?可以借助什么来研究?

二、探索活动

活动一观察

在直角坐标系中任意取三点a、b、c,测出它们的纵坐标,分别记作a、b、c,以a、b、c为系数绘制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观察它与x轴交点数量的情况;任意改变a、b、c值后,观察交点数量变化情况。

活动二观察与探索

如图1,观察二次函数y=x2-x-6的图象,回答问题:

(1)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坐标为a(,),b(,)

(2)当x=时,函数值y=0。

(3)求方程x2-x-6=0的解。

(4)方程x2-x-6=0的解和交点坐标有何关系?

活动三猜想和归纳

(1)你能说出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的'其它情况吗?猜想交点个数和方程ax2+bx+c=0的根的个数有何关系。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的个数由什么来判断?

这样我们可以把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实数根和根的判别式三者联系起来。

三、例题分析

例1.不画图象,判断下列函数与x轴交点情况。

(1)y=x2-10x+25

(2)y=3x2-4x+2

(3)y=-2x2+3x-1

例2.已知二次函数y=mx2+x-1

(1)当m为何值时,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

(2)当m为何值时,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

(3)当m为何值时,图象与x轴无交点?

四、拓展练习

1.如图2,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于a、b。

(1)请写出方程ax2+bx+c=0的根

(2)列举一个二次函数,使其图象与x轴交于(1,0)和(4,0),且适合这个图象。

2.列举一个二次函数,使其图象开口向上,且与x轴交于(-2,0)和(1,0)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求证:二次函数y=x2+ax+a-2的图象与x轴一定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幂函数的教案篇3

一. 教学内容:三角函数

二、高考要求

(一)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正确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会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正切。

(二)掌握三角函数公式的运用(即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诱导公式、和差及倍角公式)

(三)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四)会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画出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线、并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会用“五点法”画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及y=asin(ωx φ)的简图、理解a、ω、 的物理意义。

三、热点分析

1. 近几年高考对三角变换的考查要求有所降低,而对本章的内容的考查有逐步加强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对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考查上有所加强.

2. 对本章内容一般以选择、填空题形式进行考查,且难度不大,从1993年至20xx年考查的内容看,大致可分为四类问题(1)与三角函数单调性有关的问题;(2)与三角函数图象有关的问题;(3)应用同角变换和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及化简和等式证明的问题;(4)与周期有关的问题

3. 基本的解题规律为:观察差异(或角,或函数,或运算),寻找联系(借助于熟知的公式、方法或技巧),分析综合(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实现转化.解题规律:在三角函数求值问题中的解题思路,一般是运用基本公式,将未知角变换为已知角求解;在最值问题和周期问题中,解题思路是合理运用基本公式将表达式转化为由一个三角函数表达的形式求解.

4. 立足课本、抓好基础.从前面叙述可知,我们已经看到近几年高考已逐步抛弃了对复杂三角变换和特殊技巧的考查,而重点转移到对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考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上来,所以在复习中首先要打好基础.在考查利用三角公式进行恒等变形的同时,也直接考查了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图象的变换,可见高考在降低对三角函数恒等变形的要求下,加强了对三角函数性质和图象的考查力度.

四、复习建议

本章内容由于公式多,且习题变换灵活等特点,建议同学们复习本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对现有公式自己推导一遍,通过公式推导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2)对公式要抓住其特点进行记忆。有的公式运用一些顺口溜进行记忆。

(3)三角函数是中学阶段研究的一类初等函数。故对三角函数的性质研究应结合一般函数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学习。如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周期性、图象变换等。通过与函数这一章的对比学习,加深对函数性质的理解。但又要注意其个性特点,如周期性,通过对三角函数周期性的复习,类比到一般函数的周期性,再结合函数特点的研究类比到抽象函数,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由于三角函数是我们研究数学的一门基础工具,近几年高考往往考查知识网络交汇处的知识,故学习本章时应注意本章知识与其它章节知识的联系。如平面向量、参数方程、换元法、解三角形等。(20xx年高考应用题源于此)

(5)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如前所述本章试题都以选择、填空题形式出现,因此复习中要重视选择、填空题的一些特殊解题方法,如数形结合法、代入检验法、特殊值法,待定系数法、排除法等.另外对有些具体问题还需要掌握和运用一些基本结论.如:关于对称问题,要利用y=sinx的对称轴为x=kπ+

(k∈z),对称中心为(kπ,0),(k∈z)等基本结论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对称轴与函数图象的交点的纵坐标特征.在求三角函数值的问题中,要学会用勾股数解题的方法,因为高考试题一般不能查表,给出的数都较特殊,因此主动发现和运用勾股数来解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加强三角函数应用意识的训练,1999年高考理科第20题实质是一个三角问题,由于考生对三角函数的概念认识肤浅,不能将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迅速与三角函数之间建立联系,造成思维障碍,思路受阻.实际上,三角函数是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也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它产生于生产实践,是客观实际的抽象,同时又广泛地应用于客观实际,故应培养实践第一的观点.总之,三角部分的考查保持了内容稳定,难度稳定,题量稳定,题型稳定,考查的重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象,三角函数的求值问题以及三角变换的方法.

(7)变为主线、抓好训练.变是本章的主题,在三角变换考查中,角的变换,三角函数名的变换,三角函数次数的变换,三角函数式表达形式的变换等比比皆是,在训练中,强化“变”意识是关键,但题目不可太难,较特殊技巧的题目不做,立足课本,掌握课本中常见问题的解法,把课本中习题进行归类,并进行分析比较,寻找解题规律.针对高考中的题目看,还要强化变角训练,经常注意收集角间关系的观察分析方法.另外如何把一个含有不同名或不同角的三角函数式化为只含有一个三角函数关系式的训练也要加强,这也是高考的重点.同时应掌握三角函数与二次函数相结合的题目.

(8)在复习中,应立足基本公式,在解题时,注意在条件与结论之间建立联系,在变形过程中不断寻找差异,讲究算理,才能立足基础,发展能力,适应高考.

在本章内容中,高考试题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其一是考查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图象变换,尤其是三角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周期。多数题型为选择题或填空题;其次是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如运用三角公式进行化简、求值解决简单的综合题等。除在填空题和选择题出现外,解答题的中档题也经常出现这方面内容。

另外,还要注意利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应用问题。

幂函数的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①运用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领悟函数概念的意义,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

②通过动手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一副弹簧秤和挂件,一根绳子、

四、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

1、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先填写下面的表,再试着用含t的式子表示s:

t(小时) 1 2 3 4 5

s(千米)

2、已知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那么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为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出x张票,票房收人为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3、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画面积为20cm2的圆呢?怎样用含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

注:(1)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教师进行点评、

(2)挖掘和利用实际生活中与变量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具体情景中两个变量关系的过程,直接获得探索变量关系的体验、

(二)动手实验

1、在一根弹簧秤上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

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填入下表:

悬挂重物的质量m(kg)

弹簧长度l(cm)

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重物质量m(kg)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l(cm)?

2、用10dm长的绳子围成矩形、试改变矩形的长,观察矩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矩形的长的值,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用表格表示)、设矩形的长为xdm,面积为sdm2,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s?

注:分组进行实验活动,然后各组选派代表汇报、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进一步深刻体会了变量间的关系,学会了运用表格形式来表示实验信息、

五、探究新知

(一)变量与常量的概念

1、在学生动手实验并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上面的问题和实验都反映了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时间t、里程s、售出票数x、票房收入y等)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我们称之为变量、也有些量是始终不变的,如上面问题中的速度60(千米/时)、票价10(元)等,我们称之为常量、

2、请具体指出上面这些问题和实验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

3、举出一些变化的实例,指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

注: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并作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汇报、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并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意识,提高观察、分析、概括和抽象等的能力、

(二)函数的概念

1、在前面的每个问题和实验中,是否各有两个变量?同一个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生分析得出:上面的每个问题和实验中的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有惟一确定的值、

2、分组讨论教科书p、7 “观察”中的两个问题、

注:使学生加深对各种表示函数关系的表达方式的印象、

3、一般来说,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例如在问题1中,时间t是自变量,里程s是t的函数、t=1时,其函数值s为60,t=2时,其函数值s为120、

同样,在心电图中,时间x是自变量,心脏电流y是x的函数;

在人口统计表中,年份x是自变量,人口数y是x的函数、当x=1999时,函数值y=12、52、

六、巩固新知

下列各题中分别有几个变量?你能将其中的某个变量看成是另一变量的函数吗?

1、右图是北京某日温度变化图

2、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对角线ac长为4,bd的长在变化,设bd的长为x,则菱形的面积为y= ×4×x

3、国内平信邮资(外埠,100克内)简表:

信件质量m/克o

邮资y/元o、80 1、60 2、40

注:巩固变量与函数的概念,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许多问题中的变量关系都存在着函数关系,初步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七、总结归纳

1、常量与变量的概念;

2、函数的定义;

3、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注:通过总结归纳,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八、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p、18习题11、1第1题、

2、选做题:教科书p、18习题11、1第2题、

3、备选题:

(1)下图是某电视台向观众描绘的一周之内日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

①图象表示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函数?

②这周哪天的日平均温度最低?大约是多少度?哪天的日平均温度最高?大约是多少度?

③14、15、16日的日平均温度有什么关系?

④点a表示的是哪天的日平均温度?大约是多少度?

⑤说说这一周的日平均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2)如右图所示,梯形上底的长是x,下底的长是15,高是8、

①梯形面积y与上底的长x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并指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自变量与函数、

②用表格表示当x从10变到20时(每次增加1),y的相应值、

③当x每增加1时,y如何变化?说说你的理由、

④当x=0时,y等于多少?此时它表示的是什么?

(3)研究表明,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

施肥量(千克/公顷) 0 34 67 101 135 202 259 336 404 471

土豆产量(吨/公顷) 15、18 21、36 25、72 32、29 34、03 39、45 43、15 43、46 40、83 30、75

①上表反映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指出其中的自变量和函数、

②当氮肥的施用量为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

③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为多少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

④简单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

九、设计思想

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把学生由常量数学引入变量数学,是学生数学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因此,设计本课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从中感知变量与函数的存在和意义,体会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规律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后归纳,然后提出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等能力、同时在引导学生探索变量之间的规律,抽象出函数概念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过程经历和体验,让学生领悟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多姿多采的数学问题,并能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培养一种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探索、研究和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幂函数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 概念。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从现实情况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强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导入反比例函数。

2 、u=ir,当u=220v时,

(1)你能用含 r的代数式 表示i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r(Ω) 20 40 60 80 100

i(a)

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 变化?

当r越来越小呢?

( 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

答:① i = ur

② 当r越来越大时,i越来越小,当r越来越小时,i越来越大。

③变量i是r的函数 。当给定一 个r的值时,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i值,因此i是r的函数。

二、新授: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 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y=kx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 数。

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 不能为零。

2、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 面积为20cm2,相邻两条边长分别为xcm和 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 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

解:y=20x ,是反比例函数。

三、课堂练习

p133,12

四、作业:

p133,习题5.1 1、2题

幂函数的教案篇6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本节 课讲述内容为北师大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章《反比例函数》 的第二节,也这一章的重点。本节课是在理解反比例 函数的意义和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其图象和性质的过程。

2.对教材的分析

(1) 教学目标:进 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体会函数三种方式的相互转换,对 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和;逐步提高从函数图象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2) 重点: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3) 难点: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二、教学过程

(一)作图象,试比较

1、提问:

(1)=4/x 是什么函数?你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吗?

(2)作图的步骤是 怎样的

(3)填写电脑上的表格,开始在坐标纸上描点连线。

2、按照上述方法作 =—4/x 的图象

3、 对照你所作的两个函数图象,找一下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细观察,找规律

1、让学生观察函 数 =/x 的图象 ,按下动画按钮,在运动中观察值的变化与函数图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与同学充分讨论有何规律。

2、演示反比例函数中心 对称的性质以及轴对称性质,显示反比例函数的两条对称轴。

3、让学生观察函数 =/x 的图象,观察过反比例函数上任意一 点作x轴和轴的垂线,观察其围成矩形的面积变化情况。

(1) 拖动,使变化,观察不断变化过程中,矩形面积的变化情况,讨论得出 结论。

(2) 拖动函数上的点,观察矩形面积的变化情况,讨论得出结论。

(三)用规律,练一练

1、给出两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判断哪一个是 =2/x 和 =—2/x 的图象。

2、判断一位同学画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否正确。

3、下列函数中,其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的有哪几个?在其图象所在象限内,的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有哪几个?

(四)想一想,作小结

(五)作业:课本137页第1题、141页第2题

幂函数的教案篇7

〖大纲要求〗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2. 会把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化为顶点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和开口方向,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的图象;

3. 会平移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得到二次函数y=a(ax+m)2+k的图象,了解特殊与一般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思想;

4.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5.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增减性,会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数学教案-二次函数。

内容

(1)二次函数及其图象

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可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2)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和开口方向

抛物线y=ax2+bx+c(a≠0)的顶点是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0.某幢建筑物,从10米高的窗口a用水管和向外喷水,喷的水流呈抛物线(抛物线所在平面与墙面垂直,(如图)如果抛物线的最高点m离墙1米,离地面米,则水流下落点b离墙距离ob是( )

(a)2米 (b)3米 (c)4米 (d)5米

三.解答下列各题(21题6分,22----25每题4分,26-----28每题6分,共40分)

21.已知:直线y=x+k过点a(4,-3)。(1)求k的值;(2)判断点b(-2,-6)是否在这条直线上;(3)指出这条直线不过哪个象限。

22.已知抛物线经过a(0,3),b(4,6)两点,对称轴为x=,

(1) 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2) 试证明这条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中,必有一点c,使得对于x轴上任意一点d都有ac+bc≤ad+bd。

23.已知:金属棒的长1是温度t的一次函数,现有一根金属棒,在o℃时长度为200cm,温度提高1℃,它就伸长0.002cm。

(1) 求这根金属棒长度l与温度t的函数关系式;

(2) 当温度为100℃时,求这根金属棒的长度;

(3) 当这根金属棒加热后长度伸长到201.6cm时,求这时金属棒的温度。

24.已知x1,x2,是关于x的方程x2-3x+m=0的两个不同的实数根,设s=x12+x22

(1) 求s关于m的解析式;并求m的取值范围;

(2) 当函数值s=7时,求x13+8x2的值;

25.已知抛物线y=x2-(a+2)x+9顶点在坐标轴上,求a的值。

26、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Rt∠,截取AE=BF=DG=x,已知AB=6,CD=3,AD=4,求:

(1) 四边形CGEF的面积S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和X的取值范围;

(2) 当x为何值时,S的数值是x的4倍。

27、国家对某种产品的税收标准原定每销售100元需缴税8元(即税率为8%),台洲经济开发区某工厂计划销售这种产品m吨,每吨2000元。国家为了减轻工人负担,将税收调整为每100元缴税(8-x)元(即税率为(8-x)%),这样工厂扩大了生产,实际销售比原计划增加2x%。

(1) 写出调整后税款y(元)与x的函数关系式,指出x的取值范围;

(2) 要使调整后税款等于原计划税款(销售m吨,税率为8%)的78%,求x的值.

28、已知抛物线y=x2+(2-m)x-2m(m≠2)与y轴的交点为A,与x轴的交点为B,C(B点在C点左边)

(1) 写出A,B,C三点的坐标;

(2) 设m=a2-2a+4试问是否存在实数a,使△ABC为Rt△?若存在,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 设m=a2-2a+4,当∠BAC最大时,求实数a的值。

习题2:

一.填空(20分)

1.二次函数=2(x - )2 +1图象的对称轴是 。

2.函数y= 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

3.若一次函数y=(m-3)x+m+1的图象过一、二、四象限,则的取值范围是 。

4.已知关于的二次函数图象顶点(1,-1),且图象过点(0,-3),则这个二次函数解析式为 。

5.若y与x2成反比例,位于第四象限的一点p(a,b)在这个函数图象上,且a,b是方程x2-x -12=0的两根,则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

6.已知点p(1,a)在反比例函数y= (k≠0)的图象上,其中a=m2+2m+3(m为实数),则这个函数图象在第 象限。

7. x,y满足等式x= ,把y写成x的函数 ,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8.二次函数y=ax2+bx+c+(a 0)的图象如图,则点p(2a-3,b+2)

在坐标系中位于第 象限

9.二次函数y=(x-1)2+(x-3)2,当x= 时,达到最小值 。

10.抛物线y=x2-(2m-1)x- 6m与x轴交于(x1,0)和(x2,0)两点,已知x1x2=x1+x2+49,要使抛物线经过原点,应将它向右平移 个单位。

二.选择题(30分)

11.抛物线y=x2+6x+8与y轴交点坐标( )

(a)(0,8) (b)(0,-8) (c)(0,6) (d)(-2,0)(-4,0)

12.抛物线y=- (x+1)2+3的顶点坐标( )

(a)(1,3) (b)(1,-3) (c)(-1,-3) (d)(-1,3)

13.如图,如果函数y=kx+b的图象在第一、二、三象限,那么函数y=kx2+bx-1的图象大致是( )

14.函数y= 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a)x 2 (b)x- 2且x 1 (d)x 2且x –1

15.把抛物线y=3x2先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3个单位,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是( )

(a)=3(x+3)2 -2 (b)=3(x+2)2+2 (c)=3(x-3)2 -2 (d)=3(x-3)2+2

16.已知抛物线=x2+2mx+m -7与x轴的两个交点在点(1,0)两旁,则关于x的方程 x2+(m+1)x+m2+5=0的根的情况是( )

(a)有两个正根 (b)有两个负数根 (c)有一正根和一个负根 (d)无实根

17.函数y=- x的图象与图象y=x+1的交点在( )

(a) 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18.如果以y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如图,

则代数式b+c-a与0的关系( )

(a)b+c-a=0 (b)b+c-a>0 (c)b+c-a

19.已知:二直线y=- x +6和y=x - 2,它们与y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

(a)6 (b)10 (c)20 (d)12

20.某学生从家里去学校,开始时匀速跑步前进,跑累了后,再匀速步行余下的路程,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二次函数》。下图所示图中,横轴表示该生从家里出发的时间t,纵轴表示离学校的路程s,则路程s与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

三.解答题(21~23每题5分,24~28每题7分,共50分)

21.已知抛物线y=ax2+bx+c(a 0)与x轴的两交点的横坐标分别是-1和3,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是- ;

(1)确定抛物线的解析式;

(2)用配方法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2、如图抛物线与直线 都经过坐标轴的正半轴上a,b两点,该抛物线的对称轴x=—1,与x轴交于点c,且∠abc=90°求:

(1)直线ab的解析式;

(2)抛物线的解析式。

23、某商场销售一批名脾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每件衬衫降价1元, 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

(1)若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要降价多少元,

(2)每件衬衫降价多少元时,商场平均每天盈利最多?

24、已知:二次函数 和 的图象都经过x轴上两个不同的点m、n,求a、b的值。

25、如图,已知⊿abc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ab在x轴上,点c在第一象限,ac与y轴交于点d,点a的坐标为{—1,0),求

(1)b,c,d三点的坐标;

(2)抛物线 经过b,c,d三点,求它的解析式;

(3)过点d作de∥ab交过b,c,d三点的抛物线于e,求de的长。

26 某市电力公司为了鼓励居民用电,采用分段计费的方法计算电费:每月用电不超100度

时,按每度0.57元计费:每月用电超过100度时.其中的100度仍按原标准收费,超过部分按每度0.50元计费。

(1)设月用电x度时,应交电费y元,当x≤100和x>100时,分别写出y关于x的函数

关系式;

(1)求证;不论m取何值,抛物线与x轴必有两个交点,并且有一个交点是a(2,0);

(2)设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b,ab的长为d,求d与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设d=10,p(a,b)为抛物线上一点:

①当⊿aBP是直角三角形时,求b的值;

②当⊿abP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时,分别写出b的取值范围(第2题不要求写出过程)

28、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 与x轴的交点为a,b(点B在点a的右边),与y轴的交点为c;

(1)若⊿abc为rt⊿,求m的值;

(1)在⊿abc中,若ac=BC,求sin∠acb的值;

(3)设⊿abc的面积为s,求当m为何值时,s有最小值.并求这个最小值。

幂函数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两圆公切线在解决有关两圆相切的问题中的作用,辅助线规律,并会应用;

(2)通过两圆公切线在证明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在证明两圆相切问题时,辅助线的引法规律,并能应用于几何题证明中。

教学难点

综合知识的灵活应用和综合能力培养。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基础知识

(1)两圆的公切线概念。

(2)切线的性质,弦切角等有关概念。

(二)公切线在解题中的应用

例1 如图,⊙o 1和⊙o 2外切于点a,bc是⊙o 1和⊙o 2的公切线,b,c为切点。若连结ab、ac会构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呢?

观察、度量实验(组织学生进行)

猜想:(学生猜想)∠bac=90°

证明:过点a作⊙o 1和⊙o 2的内切线交bc于点o。

∵oa、ob是⊙o 1的切线,

∴oa=ob。

同理oa=oc。

oa=ob=oc。

∴∠bac=90°。

反思:(1)公切线是解决问题的桥梁,综合应用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作两圆的公切线是常见的一种作辅助线的方法。

2 己知:如图,⊙o 1和⊙o 2内切于p,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

求证:∠apc=∠bpd。

分析:从条件来想,两圆内切,可能作出的辅助线是作连心线o 1 o 2,或作外公切线。

证明:过p点作两圆的公切线mn。

∵∠mpc=∠pdc,∠mpn=∠b,

∴∠mpc-∠mpn=∠pdc-∠b,

即∠apc=∠bpd。

反思:

(1)作了两圆公切线mn后,弦切角就把两个圆中的圆周角联系起来了。要重视mn的“桥梁”作用。

(2)此例证角相等的方法是利用已知角的关系计算。

拓展:(组织学生研究,培养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意识)

己知:如图,⊙o 1和⊙o 2内切于p,大圆⊙o 1的弦ab与小圆⊙o 2相切于c点。

是否有:∠apc=∠bpc即pc平分∠apb。

答案:有∠apc=∠bpc即pc平分∠apb。如图作辅助线,证明方法步骤参看典型例题中例4。

(三)练习

练习1、教材145练习第2题。

练习2、如图,已知两圆内切于p,大圆的弦ab切小圆于c,大圆的弦pd过c点。

求证:pa·pb=pd·pc。

证明:过点p作两圆的公切线ef

∵ ab是小圆的切线,c为切点

∴∠fpc=∠bcp,∠fpb=∠a

又∵∠1=∠bcp-∠a∠2=∠fpc-∠fpb

∴∠1=∠2∵∠a=∠d,∴△pac∽△pdb

∴pa·pb=pd·pc

说明:此题在例2题的拓展的基础上解得非常容易。

(三)总结

学习了两圆的公切线,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由圆的轴对称性,两圆外(或内)公切线的交点(如果存在)在连心线上。

2、公切线长的计算,都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故解题思路主要是构造直角三角形。

3、常用的辅助线:

(1)两圆在各种情况下常考虑添连心线;

(2)两圆外切时,常添内公切线;两圆内切时,常添外公切线。

4、自己要有深入研究问题的意识,不断反思,不断归纳总结。

(四)作业教材p151习题中15,b组2。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1,已知两圆相交于a、b,直线cd与两圆分别相交于c、e、f、d。

(1)用量角器量出∠eaf与∠cbd的大小,根据量得结果,请你猜想∠eaf与∠cbd的大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并证明你所得到的结论。

(2)当直线cd的位置如图2时,上题的结论是否还能成立?并说明理由。

(3)如果将已知中的“两圆相交”改为“两圆外切于点a”,其余条件不变(如图3),那么第(1)题所得的结论将变为什么?并作出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