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夜读后感5篇

时间:2025-08-14 作者:betray

在撰写读后感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与意图,读后感写完后最好多读几遍,检查是否有语句不通顺或错别字等问题,下面是加分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明月夜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明月夜读后感5篇

明月夜读后感篇1

这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并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了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图中,春潮涨起, 与大海相平, 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于是,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江流环绕芳野, 花林闪着银 光; 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 不见飞动; 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 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

静穆的月,引发了诗人一连串诗意的哲理性问题, 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 “但见长江送流水”,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 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延续不断的人类,如长江水一般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是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始终永恒地注视着一切,静默不语, 它在期待何人呢?……

想到这里,诗人的视线追随着一片白云,飘于青枫浦上,他又起了一种感慨:生命短暂,应该珍惜,而天下,又有多少思妇游子,在重复着千百年来的两地悲愁呢!于是,很自然地,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诗歌转入到了抒写离情。这其中,前半部分写思妇,她在楼上徘徊,月光如思情相随而形影不离,照着她的妆镜台,照着卷帘,照着捣衣砧……让她想随月光飞去离人身边,然而鸿雁不可传书,鱼龙不可捎信,皆因路途太遥远,它们帮不上忙。后半部,则写了游子的悲愁,他在梦中见春花凋零,悲伤青春过半,归期未卜,梦醒时,落月西斜,徒然映照着似流逝青春的东去长江水。春江花月夜将尽了,斜月藏入海雾中,天南海北,无限路途,游子的心坠入了人生的迷雾中,他怆惘不知,这样的月夜中,有几人能幸运归去?而他只有看着落月,将满怀愁情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在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入墨,在叹幽忧别情中收尾,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哲理性的思索,景、情、理水乳交融,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神韵。

明月夜读后感篇2

春江花月夜。

这五个字,几乎囊括了一部《全唐诗》所有美好的意象,勾勒出所有人心中向往的那浪漫飘逸的美景,泼洒出从古到今多少文人想写写不出想画画不出的墨彩,它的作者张若虚也因之而大放光彩――纵使《全唐诗》的目录里,张若虚的名下就只有这一首《春江花月夜》,单薄寂寥,于是后人称之“孤篇横绝”,读罢此诗,方可其言不过。

试想那月朗星稀的江畔之夜,花儿在夜气中开放,馥郁的芳香溶在夜气里,溶在月光里。银月青辉照江白,江水推横着夜雾流向天际,像是在天地间下了一道银色的帷幕,月光、夜气偷偷撩开这一层帷幕――江畔,一场离畔即将上演。

青枫浦上,即将离开的人,始终等不到那本该来送他的人,明月楼,楼上楼下,你,我,月光牵相思。不忍离别。不如不来,人不来,楼上影不也去,日后蓬山高远,鱼雁难达,多希望自己溶化在月光中,然后轻轻抱你在背后,可这江水滔滔,流碎月光,流碎夜雾,也流碎了我的梦,在这一去不返的时间长河中,我终离人我,越来越远……

斜月沉,晓星昏,海雾更浓,也许这就是故事结局,从此以后,沧海缥缈,白云更远一重。月光下,有多少飘散的灵魂能回去?情天恨海,一任月光逐江流。

读罢,有一种若有所失的感觉,可心中又明明充斥着一种莫名的情感,得与失,走与留,积极与消极,一切都如藏匿在海雾中一般,杳不可寻,光阴匆匆,百代过客,这一江春水流了千年,千年前的张若虚和千年后的我在江的两端一同思考,从以前到现在到未来,从江到天到宇宙,月光真的对这不回过去了江水真的阻不住离别?于是月光只能看着一代代江水流去,而我们,如果抱不住它,要失去的,也何不报之以江花。穿透过去的影子,把一切都放在夜雾中,雾散后,将会得到那长江明月的豁达,一片开朗。

明月夜读后感篇3

唐朝就像是汉文化的一次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星空下的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守己,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喜欢唐朝,因为回想起来,往往一年最美的那几天是去度假和露营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作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开头便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并且整首诗接下来全是描绘的自然现象,把人的视野带入进了偌大的宇宙空间。强调了初唐时期人特有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辽阔,“春江花月夜”也就变成了美好时光、黄金岁月的代名词。诗中包含五个名词: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像是五个独立有互相呼应的主题。这些存在于自然中的主题,偶然间因缘际会发生了互动关系,可是它们有各自离去。佛家语:“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当意识扩大到宇宙的高度,发现每一条河流此时都被月亮照着,继承了老庄思想里的“天地无私”。

它们是知己,也是陌路。

“江畔何人初见月?”张若虚在公元7世纪左右,站在春天的江边看夜晚的月亮,然后他问:“谁是第一个在江边看见月亮的人?”,这句子问得重,但也就是无解,屈原的《天问》,春秋战国曾经也问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但之后的农业伦理却把人一把拉回来,所以汉诗里会说“努力加餐饭”,呐,先把老婆孩子照顾好。而停留在唐诗里,是张若虚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样通俗的句子为这句话做了收尾,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思。

明月夜读后感篇4

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明月夜读后感篇5

春江花月夜,中国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诗以春晚的潮水暴涨,明月升起开头,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潮生明月。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景色动人的生命。月光照耀千万里,哪处的春江没有明月的朗照?江水绕着充满春的气息的原野转过,月光也泻在开满鲜花的树林上,就像是树被撒了一层白雪。我真的很佩服诗人,一开篇便就题发挥。巧妙的把“春江花月夜”五字化为一个神话般的场景,创造了优美恬静的氛围。

江天一色,澄清的天空只有一轮孤月。诗人陷入了沉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的思绪不仅仅只停留在月亮上,他紧紧地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是永恒的。也正是人类的永恒,人生有穷已的我们才能和年年相似的江月共存。其间不难感受到诗人对于生命短暂的感伤,但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透过这两句诗,我们聆听到了初唐盛世的那种昂扬向上之音。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笔锋一转,把年年相似的月亮写成是在等待人的。但月光下,只有大江奔腾而去。月亮有情,选择等待;江水无情,匆匆步履。整篇诗由上半篇的写自然景色转到描绘人生图景,引出了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绪。

白云,扁舟子,指的都是离人。离人悠悠一去,就如白云飘忽,清风浦上留下的愁有几许!谁家的扁舟子,让明月楼上的人相思不已!“谁家”与“何处”互文,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如此的离愁别绪,诗人才如此设问。

接下来,诗人用可怜承接何处。用月亮烘托在楼上等待的思妇的悲。徘徊两字极其传神,把拟人的月亮的不忍心,要在楼上徘徊,要与思妇作伴,为她解愁的心思艺术性的放大。岂料,月亮好心干坏事,皎洁的月光令思妇触景生情,思念不减反增。她要赶走这月光,但月光就是不消失。这里的“卷”和“拂”,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内心的惆怅。但是困扰她的月光现在不也正在照着远在他方的离人吗?“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此时的思妇终于想通了,希望月光能把自己的思念遥寄他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其实,何止在家的思妇在想念离人,离人也想念着故乡啊!可惜江水流春,流走的不仅是春,更是离人的青春和梦想。月亮升起又西斜,离人还是远离故乡。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无限。“不知乘月几人归”,离人思忖着。我想离人也是想也乘月而归的,但是一切可能实现吗?只能接月光把他的离情,撒在江边的树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