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教案中应列出所需的教学资源,避免上课时出现材料准备不足的情况,加分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
p53例4,课堂活动3题,练习八第3、4、5、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能正确计算。
2、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伴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生活中两步计算问题的思考方法和步骤。
教具准备:
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只列式,不计算。
1、比276多308的数是多少?
2、一个加数是355,另一个加数是361,和是多少?
3、减数是84,被减数是436,差是多少?
4、555比427多多少?
二、学习例4
1、小朋友喜欢看电影吗?今天育才小学组织全校学生看电影。电影院里有800个座位,男同学有327人,女同学336人,电影院还剩多少座位?
2、生先独立思考怎样列式计算,再在小组里讨论说一说。
3、师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
第一种:⑴先算男同学和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327+336=663(个)
⑵再算还剩多少个座位?
800-663=137(个)
说一说怎样算出800-663的.得数的?
师在计数器上演示计算的过程。然后再板演竖式计算。
第二种:⑴先算出男同学坐了以后剩多少个座位?
800-327=473(个)
⑵再算女同学坐了以后还剩多少个座位?
473-336=137(个)
4、小结三位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活动:
第3题。(引导学生理解“平衡”的意思是“相等”)
四、课堂作业:
1、第3题,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想、分析等活动来认识条件和问题。然后再列式计算。
2、第4题,学生可按自己的理解直接说出4个250就是1000,所以够吃4天。也可以列成加法250+250+250+250=1000,还可以列成减法1000- 250-250-250-25-=0。
3、第6题,先让学生认识图形,明确水表、电表、气表下面写出的数,就是水、电、气本月底的读数,并填入图下的表中,再分别算出本月使用数。
4、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直接填在书上)
五、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篇2
设计说明
1.结合情境,进行有效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呈现淘气存零用钱的情境,引入小数的加减法。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迁移。
在上课的开始,首先进行了整数加减法的复习,并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即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计算时应从哪位开始算起。通过复习,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有效引导。当学生在解决所提的问题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算法。在学生的汇报中,追问:怎样才能保证相同的数位对齐?学生马上就说出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自然是水到渠成,而且印象深刻。由于有了复习的铺垫和探究中适时的点拨,学生很自然地实现了从整数加减法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迁移。最后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以旧引新,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
1.回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笔算:35+52168-27
想一想:
(1)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列竖式应注意什么?
(2)计算时应从哪位开始算起?
学生独立计算后个别汇报。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回顾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同时,为探究新知作铺垫。
⊙探究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淘气两个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钱?
(1)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
(2)说说获取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淘气两个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钱?
(3)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用加法解答,列式为11.5+3.2)
(4)探究算理和算法。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元。
组织学生各自独立探究计算方法。
学生集体交流后个别汇报。
预设
生1: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11.5元=115角3.2元=32角
115角+32角=147角147角=14.7元
生2:用竖式计算。生3:用小数计算。
(5)组织学生讨论:
①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之处?(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②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不对齐就不能直接相加)
(6)集体评议:哪种算法比较简单?(教师引导学生直接用小数来计算并掌握这种算法和算理)
小学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数学时能正确分析把握数量关系一直是个难点。需要对加、减、乘、除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从实际生活事件中进行抽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连乘等两步运算,而对于连除法数量关系是第一次接触。面对这种实际情况,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连除的两步计算题。
2.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你们的书包里一定装满了新书。同样,在学校的阅览室里也购进了一批新书,图书管理员想让同学们帮助他把这些书籍整理一下,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买新书》。
二、讲授
探究新知:1出示课件,学生观察你们发现了那些信息?
﹙1)、图是买来200本书。
﹙2﹚、放在两个书架上。
﹙3﹚、每个书架有四层。
探究摆放方法;
现在图书管理员有个要求,要求你们先算一算。
课件出示 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
同桌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找同学说结论。
师问其他同学是否有不同的想法?把不一样的想法说出来。
出示摆放的方法
这两个同学的想法都很好,下面我们用图来表示一下你们的思路,让所有的同学都能明白他们的想法。
师问:1现在图书室有多少本书?
2有几个书架?
3每个书架有几层?
4现在同学们应该怎样算出每个书架放置多少本书/?
5怎样列式?
6接下来该怎样办
如果列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把200本书平均放在2个书架上,就是把200本平均分成2份,每个书架有四层,再把每个100本都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25本。
还有没有其他算法?
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把你的想法用绘图的方法展示出来。
如果列综合算式怎么列?生说教师引导。
小结|:第一种是按照书架分,先求一个书架有多少本书。
第二种方法先求书架的总层数,然后按总层数分。
你喜欢那种方法?
三、练习
练一练
生黑板做,其他评价。
总结,同学们这几位同学的题都做对了,看来你们真的很聪明,现在我们师生共同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其它问题。
课件出示,先找一门学生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自答,汇报并列式
方法一270÷3÷3
=90÷3
=30名
方法二270÷﹙3×3﹚
=270÷9
=30名
四、测试
同样方法出示课件,做下一道题 。
方法一 96÷4÷2
=24÷2
=12只
方法二 96÷﹙4×2﹚
=96÷8
=12只
五、总结
全课总结:在本节课中,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图书管理员整理了这些新书,我们可以在课余的时间去浏览这些经典书籍,希望同学们能在书籍的世界里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小学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91~9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有4块月饼的图片,师生准备图片一张,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导入:前段时间,老师在批改数学周记时,看到一篇有趣的周记,题目是“分月饼”。小作者写了3个分月饼的问题,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仲秋节的晚上,小明一家4口人,爸爸、妈妈、哥哥、小明坐在阳台赏月、吃月饼,桌上摆了8个月饼,他们一家4口人,每人几个月饼,该怎么分?你们分一分!
小作者也是这么分的,继续往下看第二个问题:这8个月饼中有一个是果酱的,哥哥、小明都喜欢吃,这个月饼该怎么分?(生答)老师这儿有一个月饼图片,用它当月饼谁来分一分?生上台分(说分法),为什么对折?(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板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学习1/2
1、用1/2表示。
想不想看看老师怎么帮他们分月饼的?(课件展示)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几份?哥哥和小明都分得其中的几份?像这样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这样的一份是多少呢?引出1/2。指出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全班齐读)
2、写1/2。
怎么写呢?指月饼图,解释:先分开就要先写“——”,平均分了两份就在下面写“2”,每份就是1/2,写“1”,书空一遍。
3、折1/2
用圆片代替月饼你也来分一分,折出1/2,并涂1个1/2(生动手折,举起来,引导学生说二分之一)
4、判断。
你能涂出圆的1/2,下面图形的1/2对不对呢?看!出示投影。
(二)学习1/4
通过研究小明与哥哥分1个月饼,我们认识了1/2,继续看第三个问题:小明与哥哥分开月饼后还没吃,各个突然说:“小明,爸爸、妈妈也喜欢吃,不能我们俩吃,还是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一起吃吧!”(真是孝顺的孩子!)
一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那又该怎么分?
1、师生分月饼每人分月饼的多少?用什么数表示?板书:1/4
2、想一想:一个正方形的1/4怎么折?
想一想,再用学具折,涂1份
汇报之后贴在黑板上(方法这么多,真了不起!)
3、找分数休息一会,到游乐园去看一看,(出示情境图)小朋友在干什么?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你看到了几分之一?生找,师板书:1/2,1/3,1/8……都是分数,(课题)
(三)比大小
1、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非常了不起,看完周记中3次分月饼,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1个果酱月饼,小明与哥哥分,能分到多少?(1/2)与全家4口人一起分,小明又分到多少?(1/4),那么这两次分月饼,小明哪次分得多?
指黑板图,之后,出示投影,看一看,想一想,同桌间说一说,汇报
2、出示食盒图,独立想,在组内说一说,汇报
3、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考考你
2、比眼力,谁是火眼金睛(完成课件的判断)
3、抢答: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4、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折一个分数介绍给同学或家人!
小学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篇7
背景分析:
从课前的交流和对原班数学老师的交谈中我对他们的学习基础有了一些了解,绝大部分学生知道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平时有时也会开展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不将知道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作为教学重点,而是制定发展性目标,围绕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本节目标来展开教学。
课堂实录:
一、创设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带大家参观的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奇怪了,图书馆是看书的地方,图书馆里有数学问题吗?
(有的说有,有的小声议论说没有)
生1:图书馆是看书的地方,好像没什么数学问题呀。
生2:有有,比如可以计算有几个书柜,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
……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并解决图书馆里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图书馆里的数学)
师:我们学样图书馆买来了一些新书,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从这幅图中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汇报……
师:同学们提数学问题的能力还真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书?”这个问题。
整理出示题目:图书馆买来16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你能算出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书吗?
?反思:数学就在你身边,数学学习是现实的,这不是一句空话,利用该校新建的图书馆里的数学问题作为情境引入,大家都想看看学校新建的图书馆,情境来自学生身边,自然没有陌生感,学习兴趣自然而生。』
二、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独立思考,会做的同学不要把答案喊出来,先把解决方法写在老师发给大家的白纸上并想想为什么。(教师注意对部分学困生加以指导)
师:大部分同学都做完了,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有困难,没关系,先停下笔听听小组其他同学的意见,说不定他们的解法能给你一些启发。现在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或者你哪里想不通也可以提出来?(给足时间让小组合作交流)
?反思:小组合作必须建立在充分的、独立探究的基础上的自发的合作,脱离独立思考基础的合作就会陷入合作形式主义的泥潭。』
2、展示算法,汇报交流
师:谁先来汇报一下你的解答方法。
生1(一个小男孩):我是这样列式的:160除以2除以4等于20本。
师:请你到黑板上将算式写出来,并向大家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好吗?
生1:160除以2就是先求出平均每个书架放80本书,再把80本书除以4,就求出平均每层放20本书了。
师:你们同意这位小男孩的意见吗?
众生:同意。
师:(师轻摸小男孩的头,露出赞赏的眼光)你这么聪明,你能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吗?
生2:我叫吕桥。
师:好,同学们,就让我们把吕桥同学的这种解法叫“吕桥解法”好吗?
众生:(大笑,觉得很有意思)好好,叫吕桥解法。
(师在算式旁写上:“吕桥解法”。吕桥同学显得很高兴,脸上露出了很自豪的笑容,非常得意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师:好,谢谢吕桥同学,谁还有其他解法吗?
众生:老师,我来我来。(气氛一下被调动起来,大家都争着回答问题)
生3:快步跑到黑板列算式:160÷(2×4)=20(本),我是这样想的:……(可能有些激动,说得挺快的,表达不太清楚)
师:你们听清楚了吗?谁再来重复一遍?
生4:(飞快地跑到黑板)2乘以4求出两个书架一共有8层,再用160来除不就求出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有20本书了嘛。(在他嘴上说出来好像很容易似的)
师:同意他的见解吗?
众生:同意。
师:(问生3生4)你叫什么名字?
众生:(没等那两位同学回答,就叫开了)他叫俊锋,俊锋解法,他叫友彬,友彬解法,哈……
师:因为这一题是他们两人合作完成的,叫谁的名字好呢?不然就叫“俊锋/友彬解法”吧。
(师又在算式旁写上“俊锋/友彬解法”)
众生:(大笑并鼓掌)
?反思: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学生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想法和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也得到了发展。』
3、探究第3种解法
师:其实这一题还有其他解法不知你们会不会?
(几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大喊:“会会,我来说”)
师:(故作惊讶)我还以为你们不会了,想不到这么多人会呀。
生(一个女同学):用160除以4再除以2(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演算式)
师:要能说出为什么这样算才厉害?
生:我们可以先把两个书架看成一个大书架,这样看上去就有4层,160除以4就求出平均每层40本,可是这一层的40本是两个书架并在一起的,所以就要把40除以2才能求出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0本书。
师:真厉害,同学们,你们听懂了吗?
(有的说听懂了,有的摇摇头说不懂,这时这位小女孩有点急了,赶紧又重复说了一次)
师:没听懂的同学也没关系,让我们听听笑笑是怎么想的吧。
(课件出示笑笑的语音并配合将两个书架并在一起的动画进行演示)
师:这下懂了吧。就叫什么解法呢?
生(齐):玲玲解法。(玲玲好像感受到了同学们羡慕的眼光,露出了一份自豪)
4、引导认识几种解法的异同
师:这几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点呢?你觉得哪一种算法最容易理解的?你喜欢哪一种解法?这几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
?反思: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对几种算法进行比较,筛选最适合自己的算法,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这符合了新课程提倡的既要鼓励算法多样化,也要注意算法的最优化。』
体会与思考:
一、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这节课中,首先向学生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该校新建设的图书馆,提出图书馆里的数学问题作为情景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方法加以解决,学生学起来亲切、自然、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避免情境的创设牵强附会,以致于情景简单化和庸俗化。
二、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最怕的就是没有建立在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合作,容易变成了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惟命是从,唯小组长马首是瞻。或一哄而起,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实效。为此,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的方法,给予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再将自己的想法或困惑提出来与小组交流,会解答的同学说出想法启发思维受阻的同学,不会解答的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这样不管是能自己能解决,还是不能解决的,都能在小组合作中有所收获,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另外,在小组合作探索学习中,我既提倡算法多样化,又重视算法的最优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出不同的解答方法,并对几种解法进行对比。有的解法过难,部分学生不理解,为此我提出让学生选择他自己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或两种就可以,达到多样与最优的统一。
三、注重发挥评价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明者,探索者,研究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果不向这种需要提供养料,这种需要就会逐渐消失。”我尽量摒弃“你真棒”等这类不痛不痒的口头评价,重视将教师表情、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激励相结合进行评价,发挥教师个人的幽默感,把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的解法借鉴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方式,取之为“吕桥解法”、某某同学解法等,让儿童感到自己是个发明者。课后,听课老师对于这个评价方式给予了肯定,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计算教学摆脱了枯燥无味,成为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可见,恰当的评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成为了一种内在的需求,整节课,学生始终流露出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四、思考
“不一定追求每节课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尊重和耐性。”(北京刘可钦语)
课堂中,怎样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是值得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小学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篇8
教学设计
董封中心小学范军军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65、66页《买新书》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发展性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异思维,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范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你们看。(课件出示:小明)
师:小明不仅是一位爱学习的孩子,还是一位游泳健将呢。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a师:爱学习的他特别喜欢看课外书,瞧他今天又来到了学校的图书馆,正巧图书馆买来了一些新书,但在摆放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买新书中的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学校图买来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4层。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a、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一堆书,有200本,有2个空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
b、让学生思考,图书室遇到了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内反馈。
师::通过你们的观察,你们已经知道了3个已知条件,通过这些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提出3个数学问题:
(1) 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平均每个书架上有多少本书?
(2) 2个书架,每个书架4层,一共有多少层?
(3) 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书?
前两个问题学生直接列算式解答,第三个问题带领全班同学详细分析。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解决: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a、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决问题。
b、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算法。
c、班内反馈。按小组来反馈。
3、展示算法。(教师板书二种不同的方法)
200÷2÷4200÷(2×4)
=100÷4=200÷8
=25(本)=25(本)
(汇报的学生需要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出,在该学生在回答后班内其余学生可以质疑,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回答的学生和班内学生可以共同解决。)
大家来看看小明是怎样想的解决这个问题的。
4、比较、归纳、揭题
a、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b、班内反馈
第一个算式是连除,第二个算式是有乘也有除,师做小结,有乘也有除的叫乘除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连除、乘除混合运算”(板书: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5、运算顺序
a、让回顾计算过程,思考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b、班内反馈。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乘除混合运算,从左往右按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5、教师小结:看看这两种方法思路一样吗?第一个是按书架分先求一个书架有多少本书,第二个不按书架分,先求的总层数。然后按总层数分,虽然思路不一样但是都是平均分,我们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说明了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列出来的算式也不同,但最终都能把问题解决,希望同学们在以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像今天这样多动些脑筋。
b游泳中的数学学问题。
师:小明不仅爱学习,还喜欢什么呀!这不放学后,爱游泳的小军来到游泳池,在游泳池中又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呢?
课件出示:小军去游泳池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1)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2)请一小组汇报。
① 100÷2÷2② 100÷(2 ×2 )
=50÷2 = 100÷4
=25(米)=25(米)
答:这个游泳池的泳道长25米。
(学生边列式边解释他们的想法)
师:你们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要问他们小组的?
生:4从哪里来?
课件演示:2个来回相当于4个泳道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一)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1)300÷3÷5 (2)484÷(2×2)(3)396÷3×5(4) 150×4÷6
(二)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希望小学三年级90名同学去参观花卉展览.把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名同学?
(2)希望小学三年级同学去参观花卉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3) 商店卖出5箱保温杯,每箱4个,一共收入600元,每个保温杯多少元?
(4) 学校组织同学去博物馆参观.三年级去了62人,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2倍.两个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
(5) 三年级要浇300棵树,已经浇了180棵.剩下的分3次浇完,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