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体验人生的百态,很多时候,写作文需要反复修改,以达到更高的质量,以下是加分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寻找心中的爱作文8篇,供大家参考。
寻找心中的爱作文篇1
放寒假有一阵子了,快过年了,到处都充斥着过年的气息。我们家也不例外,也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了。
我们和平常一样,去到超市买东西,发现超市变了很多,整个超市以红色为主题,摆满了年货,这些年货也都是用红色的包装,放在那里有更有过年的气息。超市里不仅摆放了许多红色的物品,广播里更是响起了过年的歌曲《好运来》和《新年好》。这一切都是在为过年做准备啊!
回到小区,发现我们小区的保安也正忙活着呢,正在给我们的路灯“换新装”,这一年路灯都在为我们工作,今天我们也应该为它工作一回了。走到楼下,发现每个单元门口也都变了样,都贴上了对联,今天过年,也是要好好的为它们装饰一番。
回到家已经是七点多了,要吃饭了,而今天晚上吃的是团圆饭,自然要丰盛一些。我们三个人也做了五六个菜,看着电视,说着话,一家人其乐融融。透过阳台,不远处有一座石桥,沿着石桥的边为了一圈灯,在黑漆漆的夜里,那一束光格外耀眼。
一家人就这样看“春节联欢晚会”看到了十二点,随着电视里的倒计时,随着窗外烟花的绽放,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的目光都投向了窗外的烟花,那烟花向孩子们的笑脸一样,在黑暗的世界里绽放出最娇艳的“花朵”。
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烟花,还有我们的传统文化。它是我们中国的瑰宝,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种文化是不能用言语来传递的,这是一种艺术,我们要好好的传承下去。
寻找心中的爱作文篇2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春节即将到来,年味也越来越浓了。大街小巷到处一片欢乐,热闹非凡。家家户户忙着打扫卫生、准备年货,个个脸上都挂着喜悦的笑容。如果你不相信,就让我带你到处看一看吧。
走进超市,一片鲜红色映入眼帘。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大部分商品都是红色的包装,显得格外喜庆。两边的墙柱上挂满了对联、中国结、福字等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走进菜市场,一片叫卖声掩盖了人们说话的声音。商贩们个个大显神通,用最热情的叫卖声吆喝自己的商品,这样就能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你再到大街上看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人们提着大包小包往回赶,因为他们心里装着一个“家”,那是他们的牵挂。
带你们在外面溜达了一圈,再来到我家瞧瞧吧!爷爷奶奶在家忙着打扫卫生,宰年猪,腌腊肉、包蛋饺……还要准备很多很多好吃的,我一想都要流口水了。爸爸赚钱辛苦一年了,还有很多账没有收回,他还是像平常一样每天早出晚归,我知道他有多希望能结点钱回家。
我呢,心里早就美滋滋了一回。除了按时做作业,有时也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可要好好表现一番,因为这样大年三十我可以收到很多红包哦。当然,我还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鞋子,那不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公主啦。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了吧。还有几天就过年了,让我们开始倒计时吧!最后,祝愿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心想事成!阖家欢乐!
寻找心中的爱作文篇3
书架的正中方,也是最显眼的地方,边上面放着一本我最喜爱的书《窗边的小豆豆》。
小豆豆是本书主人,在她的身上发生了许多故事。“砰一声,小豆豆站起来,跟燕子讲话,这让百思不得其解的大家捧腹大笑;有一次听写,她对新桌的功能很好奇,然后因拿笔,像皮的借口,把桌面翻上翻下,吵得大家没心思,这就算,可旁边的才师都吵得没法上课,所以小豆豆的妈妈带着小豆豆去巴学园。巴学园很特别,教室是电车,中午饭吃的竟是“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小豆豆在学校丢了心爱的钱包,唱了饭前歌与校长先生所写的校歌。这样的校园生活是谁,谁都快乐,这样的童年生活是谁,谁都羡慕。
小豆豆是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因为淘气而转校,在她的所作所为里,我看到了她天真无邪的背影,转入新学校,她的生活多了些色彩,与校长的`一次谈话,从她的话才发现,她的家是多么有趣:一次意外,为防止爸爸妈妈饶恕洛基(一条狗),她不顾一切地喊,才让爸爸妈妈答应送进医院。瞧,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她与洛基的真挚情感。
小豆豆的妈妈是个好妈妈,她为了小豆豆能上学,东奔西跑,四处忙乱,终于找到了学校,她为了小豆豆做出一切,让人感到母爱的伟大。
小豆豆让我回到了快乐时光,她给了我快乐,让我也尝到童年的甜味。
寻找心中的爱作文篇4
我抬头,望着西边火红的天,彩霞如花,就像姥爷家的那种石榴树的花,红的没有一点瑕疵,就像当年那样,开满了西边的天空。
记忆里,绝非是我独身一人望着彩霞。那时候,陪伴我的,有吱吱做响的石磨,枝干苍劲的石榴树,还有在石榴树下的磨盘上轧小米的姥姥。傍晚,偶尔有几声犬吠或鞭炮声回荡在空旷的山谷中,久久不散。我们祖孙二人,谁也不说话,静静享受着这静谧而又温馨的气氛。
那时,我最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就有年糕吃。姥姥从来不给我买年糕吃,她说,小摊上的年糕做得太粗糙,而且不卫生,姥姥亲自给你蒸那种小米年糕。姥姥买了几袋小米,在后院推起了百斤重的石磨。我好奇的跟着她围着石磨转。看着白花花,粉末状的小米沫,我不相信它会变成滑滑软软的年糕。
小孩子总是一刻也闲不住,于是我就和姥姥要了一把笤帚,帮她把小米沫扫到中间去。可我哪里会扫,扫来扫去,不是将小米沫在磨盘上扫成一堆,就是把新米和米沫混成一团,或是把米沫扫下了磨盘,姥姥嫌我不会扫,便向我要笤帚。可我偏不给,仿佛是无价之宝一般的将笤帚紧紧抱在怀里,几步跑到石榴树边,好似那石榴树是我的盾牌。姥姥一伸手,我就把身子向后一缩,做成一个虾米的形状,还不忘笑嘻嘻的做鬼脸。
一个星空闪耀的夜晚,姥姥忽然从厨房里端来了一盘年糕,不是街上卖的那种,而是一种几乎没有任何颗粒,软软而不失嚼劲的小米红糖年糕,被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放在盘上,我塞的满嘴都是,两腮帮子鼓鼓的,像一个小蛤蟆。姥姥静静的看着我吃完,确定我全部咽下后,才笑眯眯的问我好不好吃,看着我点头的样子,姥姥又笑了起来,说要年年给我做。
后来,妈妈不让姥姥做年糕了,原因是我们家周围有了一个轧米的厂,小米推进去,出来就是米沫,又省力又方便。
姥姥夹起一块来尝了尝,又摇了摇头,说,米太粗了。我也夹起了一块,却并没有尝出什么。
姥姥还是坚持每年为我做年糕,但妈妈不要。因为妈妈说,本来就不是亲姥姥,还是少要点她的东西比较好。我不吭声。
‘吃饭啦。’我听见妈妈喊我,桌子上,依旧有年糕,但并不是姥姥亲手做的。我夹起一块,尝了尝,却不是当年姥姥做的年糕的味道。我知道,妈妈永远尝不出那种被她误解的亲情。
在朦胧的水汽里,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个吱吱作响的石磨,枝干苍劲的石榴树,以及那个匆匆为我劳作的老人。
寻找心中的爱作文篇5
寂,一片寂静,亮了大灯的堂屋里,取香,上香,燃香,亮香,作揖,上香,拖着年已古稀的身体,数十年在这无鞭炮声的除夕夜里,独自过无味的年。
此时我在静坐,思绪却已飞回到那栋老房子,回到那一个,我叫“爷爷”的人身边。记得年到腊七之时,和爷爷一起赶集去。那天总得要起早些,天尚是蒙蒙亮时便出门去,衔着那小竹篮去买豆。早些去时买来的豆新鲜,熬出的腊八粥好喝。买来豆后,便把家里的盘盘罐罐,搬到院子里的水井旁,我摇水,爷爷洗豆。到了下午,院子里的几家人会聚在一起,各自拿出自家一年来收成中最好的五谷杂粮,邻里之间相互交换,掺到了粥中去,别有一番风味!到了晚上,小火温熬的香粥常常引得我口水直流,小小的心一晚上都不能平静。
在腊八,是年的前兆。腊八的粥香带来了年尾的丝丝幽香,而紧接而来的便是小年,廿四的小年起,年便是真的有了年的味道。
从廿四始,和爷爷上街去时,总会遇到一些老书生端着台砚,持着狼毫大笔,捋开红纸,为求联者书写一副副大红联。偶尔还会遇上卖树人,拖来一皮卡的常绿松,买来种下以祈求来年鹏程万里,好运常来,健康比树。小年后的每个早上,不待太阳照进屋内,我就会被爷爷和邻居家老人的打纸声给惊醒。曾经爷爷拿着纸月子,念叨着“一拍三个,一张九排”一遍遍地教着我。如今,孙子连祖人都不愿祭拜,何求他学会打纸?除夕前的日子,看不见那些楷正行草的手写春联,寻不见曾经为千万小朋友追捧的烟花、擦鞭、礼花,也听不见那“笃笃”的温暖的打纸声……它们一起被封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了。
继续在记忆中搜索。我偶遇了幼时和母亲一齐去看年会的场景,时已久远,记忆却似陈坛佳酿,历久弥新。
这是大年初一的早上,凌晨,东方的鱼肚白迎来新年的`晨曦时,家家户户便燃起了那万响长鞭,迎接新年的到来。早早地,我著了大红袄,新帽新鞋新形象,和父母一齐拜了邻居家的年,踏在红红的鞭末子上看年会去。手里还啃着小笼包,脚下却不敢有丝毫的停歇,直奔区政府广场,那儿是年会的举行地。广场前,政府大楼上庄严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其下挂了几个大红灯笼,更是庄严中透出了喜庆。没至场开,广场上便围满了人,人群身上散出的热气驱走了冬日的寒风,唤来了暖阳。“锵”的一声锣响,龙珠先行,神龙后动,珠龙互戏半晌,至高竿夺珠之时,人群中更是掀起一个高潮,紧接的便是民歌贺春,晚稻大户讲经验,村村拔河,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过年的热闹与喜庆。
年味,还表现在……“老头子,二更天了,我来换你”说着,老伴从里屋出来,“唉,这年哪里有年的味道啊!”是啊,年无年味,怕是味已逸散于时光的碎片之中了。在这寂而无声的夜里,我回味着,那记忆中的年味……
寻找心中的爱作文篇6
今年我们回到老家过年,和南京比起来,老家的年味儿更浓: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挂灯笼、舞龙灯、赶庙会、走亲戚……个个令人回味无穷。
除夕夜,贴春联可是外公的专利,绝不让我和姐姐两个淘气包插手。一大早,外公就起床做准备工作了。先是打浆糊:把开水和进小麦粉里,用筷子快速搅拌,那种淡黄色的粘粘的浆糊就打好了。接下来,外公把自己写好的春联摊在桌上,按照大门、后门、房门分好,对联反面朝上摊开,用细毛刷子蘸上浆糊,均匀的刷在四边,用手捏着两边的角落,把它按在门上,把书卷成筒状,由上到下,由中间到两边抹平,用抹布把溢出来的浆糊抹干,春联就贴好了。浓浓的年味儿也出来了。外公笑得合不拢嘴。
包饺子就换外婆登场了。她把青菜择好了,洗干净切碎,再把肉绞烂拌在一起,加点香料。香味扑鼻的馅儿做好了。她把面皮铺在手心,用勺子挖一点馅儿放在中间,把饺皮对折,沿边捏紧。船形的饺子就这样捏好了。在开水中浮上来的饺子像一只只小耳朵,白嫩嫩水盈盈的,洋溢着喜气。
吃完团圆饭就是放鞭炮了。我们选择了一种名叫仙女拜年的烟花。爸爸点燃了引火线,我们远远的看着,只听见“嗖”的一声,烟花窜了上去,在空中绽放出一副美丽的图案,真的像一位迷人的仙女在给大家拜年呢!
“火树银花不夜天,爆竹声中年味显。”这火红的春联,热气腾腾的饺子,灿烂的烟花,让幸福充满我们心间,这浓浓的年味儿啊!
寻找心中的爱作文篇7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新年前期,我们全家总动员,都在抓紧布置迎接新的一年,而我和外婆也投身于厨房做包子。
新年吃包子寓意着新的一年会“蒸蒸日上”,但做包子可不是一件粗活。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只见外婆取下一点面团用擀面杖压平,然后挥勺将事先准备好的馅料不多不少的放在面团中央,将多余的面团活在一起,外婆围裙一甩,一个精美玲珑的包子就做好了。做包子的步骤可真简单,我在旁边看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按照外婆的步骤,将面团压平,放馅料,活起来……可面团似乎一点也不给我情面,还没坚持几秒钟,馅料就从裂开的缝隙中流了下来。再次包了几次,馅料就像调皮的小孩,想尽办法从面团中逃出来。我急得满头大汗,紧盯着面团,却又不知如何是好。
“外婆,江湖救急!”我大声喊道。只见外婆熟练地抓起一小点面团,均匀的糊在“伤口”上,然后再给他来了个面粉浴,小包子“重获新生”。“馅料多当然好,但面团也要注意一下它的厚度,万事都得计算好!”外婆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一边又包好一个包子。我咬紧牙关,紧盯着面团,压平,放陷,小心翼翼地活起来……过了许久,一个精美的小包子终于新鲜出炉,我望着自己做的包子,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我参与了迎新年,体会到了浓浓的年味。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是文化的丰盛,更是全家其乐融融的人情味!
寻找心中的爱作文篇8
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可谓是一年中最期待的事了。每到过年,无数的无论是海外还是内地的中国人,都会想尽办法与家人团聚。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物质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的很大的改变,而正是由于这些种种的原因,使得过年期间浓浓的年味成为了回忆。
什么是我们以前我们所留恋的年味?穿新衣,放鞭炮,吃团圆饭,看新年晚会,甚至是邻里之间一起聊聊自己的经历都会成为新年的期盼。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跟我说那个年代的他们生活很拮据,最期待的就是过年了,因为过年有肉吃。然而到了现在,物质水平迅速发展,人们告别了贫乏的生活,吃不吃肉都无所谓了,即使每次都会有大鱼大肉,非常丰盛的菜肴,但是根本没人愿意动筷子,只是应付式的吃几口。
小时候总是喜欢跟着哥哥姐姐一起玩鞭炮,放烟花,每当外面的声音响起来事,我总是搬个凳子和爷爷一起看着天空中那绚丽的颜色,和那美丽的一瞬间,甚至可以边看边聊一个晚上都不睡觉。然而到了现在,因为一句污染环境,大到城市,小到乡镇中都贴着“禁止鞭炮”的标志,走到外面再也没有看到过烟花带来的色彩,也没有听到外面人们的欢笑声了。
小时候也总喜欢在电视前等待着新年晚会,看蔡明和潘长江的小品,听着明星唱歌,然而现在,小品和歌曲已经变成了青春偶像剧,而更是因为手机的存在,已经不在局限于看晚会了,更多的是朋友之间微信聊天和抢红包…
新年之际,走亲戚是最常见的事。然而新年初一的晚上我只是个父母在电影院看电影,接下来几天哪都没去,一个人静静的坐在电视机前,吃着零食,烤着火。时不时的有个亲戚发个红包来,给个祝福,一天两天就这样过去了…当别人来家里送节,母亲拿红包给别的小朋友时,我才反思到,我好像很久都没有感受过亲自拿红包的感觉了。
也许真的时代的节奏太快,物质水平提高得太快,我们的思想改变的也太快了,但是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是否还能找到属于记忆中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