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案中的合理运用,让传统课堂焕发新生机,项目式学习的教案框架,赋予学生问题解决者的角色体验,下面是加分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有关茶的科学教案通用6篇,感谢您的参阅。
有关茶的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认识菊花,知道菊花的品种是多种多样的。
2.能用较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
3.了解菊花是秋天里开放的一种美化环境的花卉,知道要爱护花卉。
活动准备:
1.菊花课件。
2.两盆菊花。
活动重点:
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认识菊花。
活动难点:
能较形象的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知道爱护花卉。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让幼儿知道菊花是秋天特有的花卉。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都有些什么呢?
2.播放《秋天的菊花课件》,激发幼儿观察菊花的兴趣。
给幼儿展示各种菊花的图片。
教师:这些菊花一样吗?都有些什么颜色,菊花长什么样子呢?
3.幼儿自由感知、观察菊花。
让幼儿自由地观赏菊花图片,并与同伴互相交流。
教师:菊花漂亮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菊花有哪些颜色?菊花长什么样,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让幼儿交流之后,请1-2位幼儿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菊花。
4.教师根据幼儿的自由发现,引导幼儿运用看、摸、闻等多种感官有序地观察菊花。
教师:大家看看那面前的菊花是什么样的,都有哪些颜色?(各种各样)
教师:菊花的花朵像什么?(像豆芽、卷曲的头发、燃放的烟花、萝卜丝等)我们看到了很多,但是有没有谁闻过菊花有什么气味呢?
教师搬出两盆菊花的实物,请幼儿上来闻一闻,并告诉其他幼儿。
教师:菊花除了长有花朵外,你还发现长有什么?(叶子)
教师:菊花的叶子长在哪里,是什么颜色?是什么样的?(叶子的.边缘有锯齿)
请幼儿上来观察叶子的颜色,并用手去摸一摸。
教师:教师幼儿的观察发现,并给幼儿提出思考的问题:这边只有两盆菊花,刚刚我们看到菊花有各种各样的,所以不同颜色的菊花,它们的茎和叶子是一样的吗?以后我们可以自己去观察一下。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可以和班里的小朋友分享你观察到的菊花。
5.给幼儿介绍菊花的用途:可以喝
教师:菊花除了好看之外,还可以用菊花泡茶喝。有没有谁喝过菊花茶,它是什么味道的呢?
6.让幼儿了解菊花是秋天里开放的花卉,知道要关心、爱护花卉。
教师:菊花美不美?但是看我们教室里的菊花,快要蔫了,我们该怎么去保护它呢?
有关茶的科学教案篇2
【教材概述】
?传热比赛——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让学生知道不同材料在相同的热源中,导热速度是不同的。学习区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进而认识到生活中人们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不同的材料有着不一样的导热性能。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2、过程与方法
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意识实验方法的选择对实验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演示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到较冷的一端。老师这里有3个材料,看一下有什么特点?(材料不一样,长短、大小一样)
猜一猜把它们放到热水中,谁能把热先传到顶端?
下面我们就来一场传热比赛,不过先想想怎么样才能让比赛公平、公正呢?
二、实验验证
为了更好的比赛,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个实验盒。同样大小的木头、塑料和钢条(一一出示)。还有温度传感器、mga数据显示仪、热传导套装实验仪器、热水等。
1、介绍实验步骤
(1)把同样大小的木头、塑料和钢条放入同一个容器中并固定。
(2)把传感器和mga连接好,将传感器插入容器中相应测量物的孔中,启动mga。
(3)往容器注入适量热水。
(4)观察mga中3个不同材料的物体2分钟内温度的变化。
2、推导结论
不同的材料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钢的传热速度最快。科学上我们把像钢那样传热速度快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那样传热速度慢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
三、生活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根据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的应用例子呢?
四、巩固练习
根据材料的导热性能分类:
金 木材 棉花 银 铜 皮革 铁 铝 铅 塑料 油 水银 水 陶瓷
热的良导体:金 银 铜 铁 铝 铅 水银
热的不良导体:木材 棉花 皮革 塑料 油 水 陶瓷
五、课后延伸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钢的传热速度最快,哪谁最快凉呢?运用刚才所学的实验方法,自己做实验试试看,并根据你得出的实验数据推导实验结果。
有关茶的科学教案篇3
活动准备
1、活动前阶段下发活动调查表(具体内容见附)。
2、将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的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图片或书籍,布置成展区。
3、“动物尾巴妙用”的录像带。
4、鱼、牛、松鼠、袋鼠等尾巴妙用的图片资料。
5、彩笔、纸若干。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动物的尾巴,并了解几种常见动物尾巴的妙用。
2、通过不同的途径收集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在看看,说说,问问,画画的过程中交流对动物尾巴的认识。
3、愿意倾听他人的发言,初步积累倾听和交流学习的方法。
活动过程
1、参加动物尾巴展览会,了解常见动物尾巴的用处。
教师:欢迎小朋友到展览会上来参观,参观的时候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些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样的?象什么?猜猜它的尾巴有什么用处?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小朋友记在心里,等参观结束的时候我们一起来解决。
(1)幼儿自由参观展览会上的一些图片,书籍等,并自由交谈。(教师倾听并轻声与幼儿交流:看看它的尾巴是什么样的?猜猜它的尾巴有什么用呢?如果幼儿向老师提出了问题,老师可以轻声回答,并提醒他等参观结束后再去考考其他小朋友。)
(2)结束后交流:你看到的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样的?象什么?
教师:动物们的尾巴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各不相同。那么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呢?
(3)教师有重点地请几个带鱼、牛和松鼠、袋鼠尾巴图片资料的幼儿介绍自己带的是什么动物,它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并回答参观者(幼儿)的自由提问。
教师:欢迎小小讲解员来介绍动物尾巴的用处。等讲解员说完后,如果参观的小朋友有什么问题可以向讲解员提出来。
该幼儿在介绍的时候,老师有意识地提醒他结合图片来介绍。如果回答不出,可请别的同伴帮忙,或由老师补充。
(4)请带其他动物尾巴资料的幼儿上来介绍。
2、再次参观展览,巩固对常见动物尾巴用处的认识。
教师:通过小小讲解员的介绍,小朋友知道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请小朋友再去参观一下动物尾巴展览,想一想,如果动物的尾巴互相交换,行不行?为什么?
(1)自由参观,互相交流,教师个别询问,了解幼儿的掌握情况。
(2)结束后交流:动物的尾巴互相交换行不行?为什么?
教师:小朋友说的都非常好,每个动物的尾巴有不同的用处,有的尾巴能使自己平衡,比如松鼠;有的尾巴能掌握前进的方向,比如鱼;有的尾巴能驱赶蚊虫,比如牛等等。尾巴对每种动物的生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教师以问答歌《小朋友想一想》,总结幼儿所探索到的动物尾巴的妙用。
教师:小朋友,想一想,谁的尾巴象扇子?
小朋友,想一想,谁的尾巴象把伞?
小朋友,想一想,谁的尾巴象钩子?
小朋友,想一想,谁的尾巴象板凳?
……
3、观看录像,了解更多动物尾巴的妙用。
教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其他动物的资料,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
(1)教师播放录像,幼儿安静观看。
(2)请幼儿谈谈自己的发现。教师提问:“你喜欢谁的尾巴?”“它的尾巴有什么用?”
延伸活动
幼儿以绘画“我最喜欢的动物尾巴”的形式记录自己参观后的收获,并将自己的作品布置到图片展区,自由交流欣赏。
在区域活动中增添“动物找尾巴”的材料,让幼儿把动物和它的尾巴进行匹配,巩固对动物尾巴的认识。
附:
主题活动调查表
活动名称:《动物的尾巴》
幼儿姓名:
时间:
您见过哪些动物的尾巴?
您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妙用?请列举并说明用处。
您的孩子了解哪些动物的尾巴的用途?请列举。
请您帮忙收集介绍动物尾巴的图片、书籍、录像带。
有关茶的科学教案篇4
有趣的喷泉
教学活动目标:
1、探索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小喷泉,初步感知喷泉的形成。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发现孔的大小与水柱之间的关系。
3、大胆分享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其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瓶子若干(盖子另放,有的有孔、有的没孔)针管、塑料袋、牙签、气球;瓶盖有大小两个孔的饮料瓶;装水的整理箱5个。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的视频。《high歌》音频。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提问:你见过喷泉吗?喷泉是什么样的?
2、小结:小朋友在广场、公园都见过喷泉,有的向高处喷,有的喷泉是向四周喷的,有的喷泉是旋转喷的。还有音乐喷泉,它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而变高变低、变长变短,还有水幕电影,喷泉的水会形成一道幕布,上面会演出电影。这些都是人工喷泉。
3、提问:你知道喷泉的水是怎么喷出来的吗?
4、小结:每个人工喷泉都有一个泵,它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去,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喷泉。
二、 探索用多种材料制作喷泉的方法。
1、观察材料,引导幼儿猜测:哪些材料可以做小喷泉?该怎么做小喷泉?
2、幼儿尝试制作喷泉。
3、分享交流制作喷泉的方法。
(1)幼儿展示自制小喷泉。
(2)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喷泉的方法。
4、小结:小朋友刚刚做了许多小喷泉,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人做的,有的小朋友还会和别人合作。有的小朋友用塑料袋、有的用针管、有的用气球、有的用饮料瓶,都是把水装进这些容器里,这些容器上还要有孔,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来,这样我们的小喷泉就做好了!
三、 探索孔的大小与水柱的关系。
1、观察新的材料,提问:瓶盖上有什么?如果用这个瓶盖做喷泉,大孔喷出的水柱和小孔喷出的水柱一样吗?大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小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
2、幼儿将自己的猜想记录在纸上“猜想”一栏。
3、幼儿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操作”一栏。
4、分享交流,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1)对于结果不同的幼儿要请他当场验证。
(2)记录结果不全面的幼儿,请他当场试验,引导幼儿发现喷泉向上喷才能发现小孔的水柱又细又低,打孔的水柱又高又粗。
5、教师小结:出示记录图,你们看到大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小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依幼儿回答,教师记录。
四、音乐喷泉表演。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随音乐的高低起伏进行喷泉表演。
有关茶的科学教案篇5
设计意图:
"平衡"是一种常见的科学现象,在幼儿园平时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走走平衡木,玩玩跷跷板,自转几圈不让自己摔倒"等等都是平衡现象的体现。但是,孩子对此类现象的认识多为无意识的,为了激起孩子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关注,特设计本次活动。结合子课题:区角活动中教师的介入,本活动教师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开展活动,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验到科学活动的魅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探索,引导幼儿了解两脚重量相等,且足够重时能让物体平衡。
2.乐于参与科学活动,体验尝试过程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两人一份钢丝架子、大记录表一张、铅笔。
2.人形卡纸、橡皮泥、回形针、积木、夹子、双面胶。
3.相关多媒体课件、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教师播放录像,引导幼儿欣赏,组织幼儿讨论。
1.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杂技表演,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个人在走钢丝)这个人走的怎么样?(很慢、很平稳、没掉下来)
3.教师:对,他走得很慢、很平稳,没有从钢丝上掉下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教师请幼儿欣赏纸质小人走钢丝的杂技表演,引导幼儿通过观看表演从而发现小人是怎么走钢丝的,用什么部位在钢丝上走的。为下面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教师组织幼儿自由讨论使小人不掉下来的方法。
1.教师出示小人纸片,组织幼儿探索走钢丝不掉下来的秘密
(1)教师:这里也有一个冒险小子,他也想走钢丝,他想尝试跨在钢丝上不掉下来,谁愿意来试试。(教师请1-2名幼儿试一试)
2.教师示范小人走钢丝
(1)教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冒险小子,他也想走钢丝,一起看看他走的怎么样?(教师将小人横过来摆放,让幼儿看的更加清楚)
3.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小人成功的秘密
(2)教师:为什么我的小人成功了,小朋友的没成功?(幼儿自由讲述)
(3)教师:秘密就是老师请了2个硬币帮忙,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2个硬币,请你们去试试。我们可以请双面胶帮忙!
4.教师组织幼儿探索贴硬币的位置。
(1)教师有针对性的请2名幼儿上台展示硬币所贴位置
教师:一起来看看他有没有成功?(教师摆放在钢丝上,引导幼儿观察)
a.失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b.成功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2)教师小结:原来成功的秘密就是要将硬币贴在小人的腿上,增加重力,小人就不会掉下来了。
(3)教师:你们成功的也和他一样贴在脚上吗?
(4)教师:请没有成功的小朋友赶紧改正过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请幼儿尝试将纸片小人也像影片里一样的将其跨坐在钢丝上不掉下来,并请个别幼儿进行尝试。但是结果都失败了,这时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小朋友的没成功?老师的成功了?”让幼儿发挥想象,说出自己认为的可能性,最后老师再暗示幼儿:“是因为请了2个硬币帮忙所以才成功”,这时幼儿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还很模糊,到底贴在哪里才不会掉下来?这时,教师提供幼儿找寻答案的机会,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请幼儿进行尝试,通过实践得出秘密是将硬币放在小人的左右两只脚上让其增加重力,从而保持平衡。本环节教师材料准备充分,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充满了探索和求知欲望,并提供机会让其进行探究,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从而发现秘密,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意义,对于没有贴对的幼儿教师也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教师出示多种材料,引导幼儿思考
1.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
(1)教师:现在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一起看看有什么?
(2)教师:想想这些材料能不能帮助小人稳稳地快坐在钢丝上不掉下来?
你们觉得xx能不能成功?(教师在记录表上进行记录)
2.教师引导幼儿第二次探索多种材料成功的方法
(1)教师:到底能不能成功,请你们用桌上的材料想办法让小人稳稳地跨在钢丝上。(幼儿操作)
(2)教师依次展示4种材料的探索结果。
①【橡皮泥】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橡皮泥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教师小结:原来,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左右两只脚上的橡皮泥必须用的一样多。
②【夹子】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夹子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教师:你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小结:原来左右两边夹得夹子数量一样时,小人就能平稳的跨在钢丝上了。
③【积木】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积木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教师小结:原来,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左右两只脚上的积木必须一样多。
④【回形针:】
教师:一起来看看,请回形针帮忙的有没有成功?看看他是这么做的?
教师:为什么两条腿上是5个的时候还是没有成功?(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请小朋友看老师这样做,能否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教师不说直接做——老师在这条腿上加一个,另一只腿上也加一个。)
(若不成功继续···)
教师:现在成功了吗?为什么呢?
教师:为什么刚才两条腿上都是5个的时候没有成功,现在成功了?(又增加了回形针)
x教师:是不是在一条腿上增加?(两条腿上都要增加)
教师小结:原来,5个回形针的时候两条腿上的重量太轻了,当老师增加回形针的时候,两条腿上的重量就足够重,小人就能跨在钢丝上了。
(4)教师播放课件进行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首先:
1、把物体放脚上;
2、放的东西要一样重;
3、如果太轻了,必须增加质量。这样才能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同步的演示课件)所以这些材料都能成功。(教师在大记录表上统一记录)
教师:现在请没有成功的小朋友改正过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教师提供了多种材料,请幼儿分组进行探究,和集体操作相比,分组既能节省时间,且更有针对性,有利于突破本活动的重难点部分。利用记录表,师幼集体进行猜测和记录,使没有参与到其他材料操作的幼儿也知道实验结果和原因。最后的小结部分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幼儿直观的认识到使小人平稳跨坐在钢丝上的条件,使得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幼儿接受。)
四、教师组织幼儿带领小人进行走钢丝表演
教师:现在,冒险小子邀请成功的小人参加走钢丝表演,我们一起来吧!
(环节评析:这是个延伸环节,让幼儿体验到制作和游戏的乐趣,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在玩中学、做中学的道理。)
五、教学反思
本活动,从课堂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在用时方面有点过长,在幼儿分组操作的环节,时间应该控制一下。在提要求的时候语言可以再简洁一点,活动中幼儿对于贴硬币以及后面的分组探索积极性很高,都能积极的投入操作实验。本活动最难的难点是回形针,因为它很轻很小,要想让它成功,不仅要在脚上增加重力,而且增加个数还必须足够多、足够重,这与其他操作材料有所不同,其他材料都增加到2个即可平衡,但是回形针至少是5个以上,这样的操作对于没有耐心的幼儿是一个挑战。所以教师在该环节应多加的引导,在本次的教学中我的引导还不够,需要更多的引导幼儿。
有关茶的科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猜猜讲讲了解不同动物的尾巴都有自己的用途。
2、进一步培养幼儿大胆表达及探索动物秘密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尾巴”
1、今天本来有很多动物朋友来跟我们做游戏,但是它们很淘气,要和我们捉迷藏,让我们来找它。
出示各种动物的图片(遮住身体露出尾巴)
2、这些动物太粗心了,把头和身体藏了起来,可是什么露出来了?
——尾巴
3、哎!尾巴在外面我们就能猜出它是谁?谁来猜猜看。
——这是马的`尾巴,因为马尾巴是长长的,像……
——这是豹子尾巴,因为它身上有斑点
出来吧,我们猜出你是谁啦!
小结:每种动物都有尾巴的,而这从它的尾巴的不同,我们就猜出它是谁。 二、交流讨论图片上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1、动物尾巴有什么用?
——鱼的尾巴可以控制方向
——马的尾巴可以驱赶蚊子苍蝇
——壁虎可以逃生
——松鼠的尾巴可以保持平衡,作降落伞
——猴子的尾巴是第三只手,可以把身体挂在树上
2、小结提升,这些动物的尾巴都很重要,有的……
3、观看录象
我们来看一段录象,听听我们说的对不对。 三、对尾巴作用的延伸及规类
1、原来有很多种动物都有尾巴,包括人怎么样?
(人以前也是有尾巴的,现在因为人类很聪明所以不需要尾巴了,但是很多动物不是离不开尾巴的)
2、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动物的尾巴也很有用的?
鱼:把握方向,像船上的舵。
马:驱赶蚊蝇
猴子:
壁虎: 3、总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