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7篇

时间:2025-05-01 作者:dopmitopy

认真写好教学反思是我们对待工作负责的表现,完成教学反思可以增强教师的自我指导能力,以下是加分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7篇

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应用的过程。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感受小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景,感受小数的应用

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亲自去调查商品的标价,引出一系列商品价格,先让学生读出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从而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根据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数既有整数,又有小数,之后,我引导:这些信息中的数有的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不一样,他们是什么数?许多学生大声说:小数!虽然是第一次学习小数,但学生有生活积累,对小数也有所了解。接着,我问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用小数表示的?学生纷纷答到:我在超市里买了一块橡皮0.5元。一盒彩笔的价格是12.50元。买菜时的价格也用小数表示……开始,学生找生活中的小数时,总是围绕超市中购物的标价,我试着引导:小数不仅可以表示价格,还可以表示长度…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孩子的视线扩大了,纷纷举起了手:小数可以表示人的身高,如身高1.48米,就表示1米48厘米,还有的.说视力多少也用小数表示……等等,孩子们通过说生活中的小数、寻找身边的小数的活动,激发了学习小数的兴趣,拓展了对小数的认识。学生深切地感受

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我从以现实生活取材,并把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注重生活化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发展数学思维。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而在用小数表示长度是,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我虽然有意识的将小数和分数进行了沟通,但课堂中有点操之过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理解和消化的时间较少。部分学生掌握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改进。

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篇2

?认识时间》这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学习的,进一步认识分和几时几分,并能够借助钟表模型掌握几时几分的正确读、写法。在教学中,我用音乐导入让学生感受时间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然后让学生尝试读出例题中的时间,老师质疑,像这样的时间你会读吗?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之后的学习中,一步一步的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问。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对钟面有更多的了解,认识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学生自己动手拨一拨,先一分一分的拨,在5分5分的拨,使学生充分地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老师提问5大格是几分钟,10大格是几分钟,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分和5的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认识了分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时和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60分。多媒体课件演示分针转一圈时针刚好走一大格的变化,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拨一拨、动一动形象生动地感受分针和时针的变化。在认识几时几分时,先让学生观察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然后观察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或者走了几大格的时间就是几个5。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预想过高,学生在认读7:56、4:45、9:55……这样接近整时的时间时错误较多,不能灵活地运动时和分的知识认读时间。老师在练习中对学生进行辅导,在认读几时几分时,先看时针指向的区域在数字几和几之间就是几时,在看分针指向数字几,就用几乘以5。在书写时间时,掌握普通计时法和电子计时法,注意8时5分的电子计时法书写格式,在分钟少于10分时,就要在这两个小圆点后面加上一个0,然后再写分。学生在这部分的练习中错误也比较多,书写时总是忘了写0。

通过教学,我发现在授课中,学生在拨一拨的活动,教师没有及时对学生评价,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学习,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比较抽象难以掌握,老师课堂中对学生的松懈,使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了许多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节省更多的时间启发学困生的思维,为学生创设良好地学习环境,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篇3

分数,对于我们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学生感觉到的是陌生,不太理解。所以我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产生分数,体会到只有平均分了,才能产生分数,并且理解分数各部分的意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旅游分东西。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个?

(2)把2瓶水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瓶?

师:我们分东西时要做到公平、公正,那要怎么分呢?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里我们叫“平均分”。

生:苹果每人分得2个(可以用“数字2”表示)

水每人分得1瓶(可以用“数字1”表示)

(3)现在只有1块蛋糕,也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呢?

生:半个。

师:每人分到的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能不能也用一个数来表示呢?

师:看来要表示一个月饼的一半,已经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了,需要用新的数,什么呀?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感受: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做数学,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了1/2的意义后,我安排了一个找圆形1/2的活动,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认识1/4时,同样一张正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4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同,但都是把同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阴影部分是其中的一份,所以都能用1/4来表示。

(一)认识1/2。

认识了月饼的1/2,你知道什么是这个圆形的1/2吗?请你动手折一折,并把它的1/2用阴影表示出来。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这个圆形的1/2?

(二)认识1/4。

师:1/4大家都会写了,那在正方形纸上要表示出它的1/4,你会吗?

师:拿出我们桌上的蓝色正方形纸,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1/4涂上阴影。(阴影部分要是这个正方形的1/4。)

经过手脑并用,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本课没有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创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利用各种形状的纸片自由地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并用分数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你能用手中的图形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吗?我们小组合作,来看看活动建议。

4、练习层次分明。

设计练习时,层次分明,由易到难。先从刚学的知识入手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什么是平均分,如何才能做到平均分。并且让学生体会到分数的分母其实是平均分的份数,分数的分子是取的份数。

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每个分数都由学生自己去创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篇4

二年级“认识时间”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它是在一年级认识了整时、几时半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随着电子钟表的广泛使用,很多学生平时很少被父母赋予认钟的使命,对以前学过的有关钟面的知识有所忘记,因此对于认读钟面时刻,学生间的差异非常明显。为此,我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了复习以往旧知的环节:认识钟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钟面上共有几个大格,并复习整时、几时半,在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后教学几时几分的认读。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复习整时和半时的时候,借助于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新闻联播。后边练习读时间的时候也是结合了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场景。

在学习钟面上12个数字对应的分钟数的时候,对孩子进行了数数方法的引导,5个5个的数,更快的方法是借助于5的乘法口诀。怎样看“几时几分”的钟面时刻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先出示了三个钟面,只显示了时针,把分针隐藏了,让学生观察时针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点,让孩子们发现时针都是在4和我之间,为了便于观察把时针延长,发现都是4时多,到底是4时多多少了,让孩子们先估计,再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探究。由于在探究前我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导致学生问题不明确,所以孩子探究的不够深入具体,很遗憾。

当钟面时刻刚过几时或几时不到一点点时,先 想接近几时,是几时多还是几时不到,然后正确地读出分针所指的刻度……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的点评和补充,最后总结出读时间的方法: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这一节课是我们整个二年级的数学老师经过,课前最初的研讨,经历了两次试课的打磨,最后整合成的这么一节课,融入了我们每一个老师的教学思考点,教学设计上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篇5

陈新苗老师上课风趣幽默,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今天我又一次听了他的这节送

教下乡的课——认识梯形,让我受益匪浅。整节课听下来学习的氛围非常浓厚,陈老师善于关注

课堂,关注幼儿在课堂中的表现。她强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按自己的特点学习数学,重视幼儿的操作过程和个别差异,让幼儿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设计系列化的操作材料,发展幼儿的应用能力,允许幼儿在操作中产生错误。

?案例背景】

认识梯形是中班下学期的一个学习内容。因此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

程中,已经对圆形、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等图形有了认识,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由于梯形只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比较得抽象,因此陈老师通过各种形式游戏、操作活动,让幼儿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从而实现将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的原则。

一、重视幼儿的操作过程和个别差异,让幼儿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子:幼儿自选图形,孩子们通过仔细的观察,请出三个小朋友的图形,说说是什么图形,贴到黑板上,请其他的宝宝再看看自己手中的图形,放到相应的图形后面,集体检查。在认识梯形的时候,陈老师又增加了难度,有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分析:在第一部分时候其实陈老师只用了很少的时间,但是通过这少时间却大致地了解了孩子与孩子的差异。有的孩子在认识梯形时候已经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梯形的特征了——梯形的一边是有滑滑梯的。这个孩子真的是说的非常得形象。想然,班级中的孩子似乎对于这样的梯形都能找到也都能认识。但是在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中就遇到了问题,陈老师用其他图形比对了一翻,试图让幼儿发现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不同,但是孩子们总是回答不到这个点上,这时陈老师灵活地取出了正方形,比对了一下,小朋友们马上就发现了一个梯形的一角是直直的,所以叫直角梯形。另一个图形两遍都有滑滑梯而且是一样坡度的是等腰梯形。这样通过一些努力孩子们终于初步认识了梯形中两个特殊的梯形的名称。

思考:这让我想到了平时在数学区域活动时按特征排序。我们先按花色归类好再排序是否要快呢?有几位幼儿开始动手按花色归类,然后试探着慢慢的排序,对能力差的幼儿,让他们不考虑花色直接排序,慢慢的给他们增加难度,让他们也能按花色归类再排序。尽管幼儿都会分类排序,但幼儿的操作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别,我并没有急于干涉幼儿的操作方式,而是当大部分幼儿都操作后,在集体活动中以竞赛的方式让幼儿明显看到不同方法所产生的速度差异。经过共同讨论,幼儿认识到把花色相同的或数字相同的归在一起,就能更快更方便的进行排序。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幼儿,我开始只为他们提供单种花色的扑克牌,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因此,我觉得只有重视活动的过程,才能发现幼儿不同的思维特点和个体差异,才能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设计系列化的操作材料,发展幼儿的应用能力并允许幼儿在操作中产生错误。

例子:梯形还会翻跟斗,他们翻呀翻呀,都藏到了机器人身上了,我们一起找找,找到了就从机器人身上取下来。分为集体与个别,并逐一检查。

分析:陈老师设计的机器人教材是本节课的亮点,也是幼儿学习兴趣最浓的一个环节,同时很好地利用了已经掌握的经验去分析图形的特征,正确地找出梯形,使孩子们对梯形的认识更加深。

但是陈老师设计的机器人有几块是很难的,用一个通俗的字说就是“叼”,她故意将有些梯形画的不完整,或者弯曲了一点,拉长了一些。每一孩子找到一块就进行分析并说出理由。但是第一个孩子就找错了,通过集体检查孩子们才知道,原来要很仔细观察才行,并不是很容易的。有了经验接下来简单的孩子们很快都找到了。但是在找最后一块的时候孩子们要么是找错了,要么就是没有发现,但是发现陈老师并没有那么着急地想马上公布,而是再三请孩子们看仔细。只是因为最后一块隐藏得实在是太隐蔽了,孩子们最终没有将它找出来。最后由老师公布,但是这一点都没有影响到本节课的效果,反而让孩子们明白了看某物做某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再仔细。课后陈老师就是每节课都是有缺陷的,每个孩子的掌握程度也是不同的,每个孩子的观察能力也是不等的。我们要允许孩子出错。

思考:平时在数与量的感知匹配过程中,我设计了送礼物的教具,在小篮中放着1至10圆点卡片和相应的各种五颜六色的物品。如:一把牙刷,两个积木,三块橡皮,四颗纽扣,五粒糖果……在操作中孩子们马上采用了先归类后排序的方法,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使数量展示又快又明显。对物体数量的感知幼儿基本已会,但能否用记点子的方法把他们记下来,这对于幼儿来说又是一个难点。在归类排序的活动后,再让幼儿把小圆点记下来,进一步巩固幼儿对数量的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感受了陈新苗老师幽默风趣的教学形式的同时在她的身上也看到了一种创新的精神。相信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学习实践中,只要我们关注了课堂、关注了幼儿,孩子们一定能对一些抽象的数理逻辑知识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的数学教育也更加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

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篇6

近几日看到新闻,11月份要发行新版人民币,这让我想起了上学期给孩子们上的人民币一课。《人民币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单元的知识,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认识人民币,难点是人民币元、角单位之间的换算。孩子们对人民币并不陌生,上课也十分的积极,于是我便抓住这一特点做了以下活动:

(1)给人民币分类,不同的付款方式等,让学生通过找、认、摸、比、摆、画(部分孩子的样张不齐全,就画一张),从感性到理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及时交流,让操作与思维相结合,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2)购物付款。创设一个购物付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学习用品办一个文具商店,每个小组招聘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充当顾客,开展购物→付款→找钱活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新情境,增加小面额购物,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让学生掌握元、角之间的关系,并且真正体会1元钱的币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一环节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学得自主、投入,效果自然不错。

(3)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本节课我实现了预定的情感目标:在认识人民币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用过人民币后要洗手的好习惯,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然我也有一定的困惑:

分币的教学如何达到理想化,其意义何在?学生对分币非常陌生,因为“分”在实际生活中基本不用,只是在各种数据单上有所显示,学生常见的仅限于超市的购物小票,对于分币,也基本上是忽略不计的。我将带来的分币给他们看,大多数孩子一脸茫然,摇头说“从来没见过”,只有个别个孩子在妈妈的储蓄罐里看见过,或者听大人说过。那么,在孩子们这种认知条件下,认识人民币起始课中的“分币”的认识,如何人孩子们掌握?分币已经停止使用,教材还是让学生建立元、角、分的观念,理解元、角、分的关系,其意义何在?无奈,只能将人民币中关于“分”的知识硬灌输给学生。

数学10的认识教学反思篇7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认识钟表是一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虽然有部分小朋友能说出整时,但由于小朋友平时对时间的关注很少,也没有什么时间概念。就好比在上课前,我问小朋友:你知道现在大概是什么时间吗?很多小朋友心里其实是没底气的,有说10点,有说1点,可见小朋友的时间观念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大部分小朋友对钟表的了解还是很少的。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借助学生好奇的心理以猜谜语吸引学生,导入新课,接着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钟表,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又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发现、突出主体

在新课部分,我以渐进式的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发现钟面的三个特点:

1、钟面上有12个数字, 还观察了这12个数字的位置特点;

2、有两条不同的针(强调又长又细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特别指出我们现在只学习时针和分针,不涉及秒针;

3、有12个大格子。这样,学生基本了解钟表的外部结构。接着进一步让学生讨论交流三个钟面的的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着12,当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拨一拨、写一写等多种形式进行整时的教学。在这过程中,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整个教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在我的带领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学生对于“早睡早起”、“看电视”、“睡懒觉”等情节都有切身体会,通过“你想对小明说什么?”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进行认识与评价,既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把对珍惜时间和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教育融入学习活动之中,关注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不足与提高

整堂课下来感觉练习的形式过于单一,一直采取了一种教师出示时间学生读、写的形式,试着变换一种角度——教师读时刻,学生拨时刻的形式。我想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会看不会拨的情况出现,更能有效的增强教学效率。另外我觉得还可以增加一定的互动环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能活跃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语言也是一种吸引他们的地方,在这一点上我还是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锻炼,努力使自己更好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