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案6篇

时间:2025-01-27 作者:dopmitopy

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术语,确保易于理解,下面是加分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牛顿第一定律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6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进行合理的推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含义。

2、做好演示实验。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力,同学们能不能举这样几个例子:

①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的例子。

②物体运动速度由快变慢的例子。

③物体运动方向改变的例子。

由上面的例子可见:物体受力后,改变了物体的什么?(运动状态)

那物体不受外力呢?同学们猜一猜,运动状态会怎样呢?

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会不会自己运动起来?

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会不会自己停下来?

(学生讨论猜想)

同学们猜想的是否正确呢?我们下面就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Ⅰ、演示实验:

1、介绍实验装置:带斜面的长木板、小车、毛巾、棉布。

2、实验过程:

⑴在木板上铺一块毛巾,让小车从斜面上最高的一点,从静止开始滑下,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小车在毛巾面上的运动情况。

(请学生描述小车在毛巾面上的运动情况)

问:小车为什么运动地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讲述:由于阻力,小车由运动变为了静止。

(小车停住后,在其尾部位置插一小旗。)

问:能让小车运动得远一些吗?

(减小阻力,用棉布)

⑵将木板上的毛巾换为棉布,仍让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这样就可以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是的速度相同,这样就可以保证了其他条件都不变,而只是减小了阻力。同学们注意观察小车在棉布表面的运动情况。

现象:小车速度越来越慢最终停下,但运动距离比上次远。

(小车停住后,在其尾部位置插一小旗)

问:小车运动距离为什么比上次远?

(受到的阻力比上次小)

问:能让小车运动的更远些吗?

(把阻力减小,用木板)

⑶撤去棉布,使用木板面。重复上面的实验。

3、(课件模拟以上三个实验,同时由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和学生一起分析:

条件: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有静止开始滑下(到达水平面上的速度相同)

(用气垫道轨演示f→0的情况,然后让学生猜想如果不受外力时物体的运动情况)

Ⅱ、实验结论:如果物体不受外力,运动物体将速度不变的运动下去,即匀速运动。早在三百年前,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用这种方法得出了这个结论。

(板书):物体不受外力时,运动物体—匀速

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尔进一步补充了伽利略的结论,时人们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笛卡尔认为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时,除速度大小不会改变,永远运动下去,也不会改变运动方向,即匀速直线运动。

同学们想一想,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能不能自己运动起来呢?(不能)

研究发现,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时,仍会静止。

(板书):

物体不受外力时,运动物体——匀速、直线匀速直线运动

静止物体——静止

现在哪为同学能总结出,如果物体不受外力时,会是什么情况?

(学生总结)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个结论最早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来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

(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板书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对学生进行表扬:总结的非常好,如果我们能早出生300年,那也许就会是以在座的某位同学的名字来命名的定律了。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发明、创造,为祖国、为整个人类做出贡献。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

条件: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

结论: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

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即: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概括出来的,这个结论虽无法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从定律得出的一些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三定律之一。

Ⅲ、同学们都知道两个月前,在澳大利亚的悉尼举行了第二十七届奥运会,我国获得了28枚金牌,居金牌榜第三位。运动员们为祖国争了光,假若在运动会进行的过程中某一时刻一切外力都消失了,(这里的外力主要是指大家熟悉的重力、摩擦力、空气阻力等。)那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①跳高运动员刚跳离地面时,一切外力都消失了,那会怎样呢?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飞出体育场,冲出地球)

②即将起跑的运动员,一切外力消失,还能否运动起来?

③在环形跑道上进行800米比赛的运动员,刚开始时最前面的运动员速度最大,这时一切外力都消失,那后面的运动员能追上他吗?它能到达终点,取得金牌吗?

④学生讨论,举例。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法、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撕纸游戏

猜一猜: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

(二)新课教学

1.情景设问,经验猜想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如影随形,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比如:马拉车则车前进,不再拉,前进的车会停下来;人象推车则车前进,不再推,前进的车会停下来;踢球,球沿草地向前滚动,不再踢,滚动的球会慢慢停下来。

思考: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经验猜想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他根据生活生产经验猜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运动需要力维持。

他的观点来自实际经验,还能用实际经验验证,所以被人们广泛接受,并维持了近两千年。

设问:我们现在知道,他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他有贡献吗?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首先质疑并深入研究的是十六世纪的伽利略。他观察了球的滚动。

2.质疑假设,科学猜想

当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滚动时,速度减小。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观察的结果是: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①现象:沿水平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球停下来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伽利略恰恰从这一现象出发,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质疑。

②质疑:滚动的.球之所以停下来,真的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吗?

设问:球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伽利略之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摩擦力这种无形的力,伽利略是第一个意识到摩擦力的人。

他改变了水平面的粗糙程度,发现:水平面越光滑,球滚得越远。于是,他推断这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

结论:滚动的球停下来,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

③假设: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怎样运动呢?

④猜想: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动下去。

过渡: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双斜面实验。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双斜面实验

左斜面固定,右斜面倾角可变。实验中我们设定小球始终从左斜面定位卡处由静止释放。

①固定右斜面,改变小球所受的摩擦,观察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怎样变化。重复一次。

思考:

1.小球所受摩擦阻力的大小与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2.摩擦阻力的大小与释放点到上升的最高点的高度差是什么关系?

3.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会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②减小右斜面倾角,观察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重复一次。

思考:

1.减小右斜面倾角,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如何变化?

2.如果没有摩擦,减小右斜面倾角,沿斜面滚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小球将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③将右斜面放平,释放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

思考:

1.如果水平木板足够长,小球会停下来吗?

2.如果没有摩擦,水平木板足够长,小球将滚到哪里去呢?

过渡:伽利略的双斜面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

(2)理想实验的魅力:

实验(事实)+逻辑推理

通过可靠的实验事实,加上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方法。

理想实验的魅力:实验不能实现的地方,思维向前一步。

这种方法非常了不起!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的: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个评价实事求是,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经历了20xx多年,物理学徘徊不前;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只经历300多年,物理学的大厦初步建立,大师辈出。这都得益于伽利略首创的实验研究方法。

过渡:通过双斜面理想实验,伽利略得出了结论。

(3)伽利略: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滚动的球将永远滚动下去。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回顾、思考:

①静止的车、足球为什么运动起来?

②运动的车、足球为什么会停下来?

③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设问:运动状态是用什么物理量描述?

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受到了推、拉力;由运动变为静止,受到了摩擦阻力。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受到了脚的力;由运动变为静止,受到了草地的摩擦阻力。

过渡:与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他的观点进行了补充。

4.补充完善,形成定律

(1)笛卡尔的补充: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这应成为一个原理,它是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

笛卡尔补充了物体不受力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过渡: 1642年,伽利略逝世,1643年牛顿在英国诞生。牛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主要贡献有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设计并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等等。

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牛顿把伽利略、笛卡尔的正确结论总结成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过渡:现在我们来理解定律。

(三)巩固提高

思考:牛顿第一定律中论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1.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阻力很小的现象:冰壶

从视频可以看出,冰壶在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几乎不变,直到碰上另一个冰壶。

思考:定律中还论述了什么呢?

3.惯性:

①概念: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设问: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做变速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吗?

当物体做变速运动时,由于惯性,物体会抵抗速度的改变,从而使速度的改变需要一段时间。比如汽车紧急刹车时不会立即停下来,而是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②一切物体有惯性,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

物体惯性大,“本领”大,运动状态难改变;物体惯性小,“本领”小,运动状态易改变。

思考并猜想:物体的惯性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四)小结作业

1.了解了运动和力关系的探究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亚里士多德是开拓者。伽利略首创了理想实验方法;笛卡尔补充了伽利略的观点;牛顿提出了惯性、力、惯性参考系的概念。

2.体会了理想实验的魅力:实验(事实)+逻辑推理

3. 深入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4.后来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牛顿第一定律。没有哪一个定律是终极真理,物理学的大厦永不封顶,还等待你们为它添砖加瓦!

课外探究:有人说刘谦的螺丝魔术颠覆了牛顿第一定律:不给螺帽力的作用,螺帽也能运动起来。你怎么看?请在百度中搜索“刘谦螺丝魔术揭秘”,弄清刘谦螺丝魔术的原理。

五、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一、历史回顾

二、第一定律探究实验

三、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篇3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惯性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理

师: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力又能使运动物体速度增大或减小,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物体不受力又怎样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力和运动的一系列问题。

[板书1]第九章力和运动

2。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

[实验1]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

师:小车处于什么状态?

生:静止。

师:静止的小车,水平方向不受推动和拉力的作用,它将会怎样?

生:永远处于静止。

[实验2]如图1所示,小车受水平拉力作用时。(让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立即用手使它静止下来)

师:观察小车的状态发生怎样变化?

生:由静止到运动。

[实验3]如图1。继续实验2,钩码使小车水平运动后,用手托住下落的钩码。小车失去水平拉力后,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停止。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小车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才静止。

师: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变为静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受到木板的摩擦阻力作用。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继续观察下面实验。

[实验4]用同一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不同的高度自由滑向相同的平面,记下三次小车静止在相同水平面上的位置。如图2(a)、(b)、(c)所示。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短?

生:第一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小,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小(后半句话学生回答不出来,第一次可由老师说)。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长?

生:第三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大,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大。

师:同理如果小车三次处于同一斜面、相同高度,自由滑向水平面,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大小会怎样呢?

生:相同。

师:(介绍牛顿第一定律演示装置)这是一个斜面,把它放在讲台桌上。(如图3所示。)

[实验5]让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况。(在桌面铺上毛巾、棉布。)

师:哪次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最短,为什么?

生:第一次(或最上面那一次)。表面材料是毛巾,阻力最大,滑行距离最短。(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填写表1第一行前三项)

师:很短距离,速度变为零。速度变化快呢,还是慢呢?

生:最快。(填写表1第一行最后一项)

师:第二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1的第二行。

生:棉布、阻力较大、滑行距离较长、速度变化较快。(填写表1第二行)

师:第三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的第三行。

生:桌子表面、阻力较小、滑行距离长、速度变化较慢。(填写表1第三行)

师:假定我们做第四次实验,水平表面用玻璃板,玻璃板的阻力比木板小,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填写表1第四行前两项)

生:小车滑行的.距离长,速度变化最慢。(填写表1第四行后两项)

师:假定我们还能找到某种材料,对小车的阻力比玻璃板还小,最最小,来做水平表面的材料,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

生:那么小车滑行距离就更长,最最长,速度变化最最慢。

师:大家一起来填表1第五行(见表)

师:假如水平表面对小车没有阻力,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

生:小车永不停止地运动下去!

师:一起来填表1的第六行。(见表)

表1

师:大家注意这个表格的前三行我们是做了实验的。第四、五行没有做实验,只是根据前三行的实验结果,加上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结论。虽然没有做实验,但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加上正确的推理,得到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大家再仔细琢磨表的第六行,它和第四、第五行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阻力,而第四、五行还有阻力,只是一次比一次小。

师:非常正确,逻辑推理就是这样进行的。阻力逐渐变小,实验结论如何呢?阻力没了,结果又会怎样呢?

师:没有阻力的平面叫做理想光滑的平面,实际上并不存在。第六行的结果就是理想实验,实际上不存在,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正确推理得出来的。

师:这种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理想状况下的结论,也是研究物理的一种方法。

30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这样通过实验推理得出来物体不受阻力将如何运动的。

师:谁给大家朗读书第104页倒数第三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把这段倒数第三行“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又对伽利略的结论作了补充,他是怎样说的,请一位同学读教材第104页倒数第二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从此段的倒数第三行“如果运动物体……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笛卡儿的说法和伽利略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生:笛卡儿把伽利略的“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改为“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说明,不是仅仅限于阻力了,而是任何力。

师:再后来英国的科学家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

[板书2]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3、理解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教学设想 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对惯性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象棋子、硬尺片、杯、水、鸡蛋、硬纸片、铁架台、细线、纸箱、木块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新课引入:

我们学过了力,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我们也学过了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物体都受力,同时又都在运动,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力和运动二者之间的联系.

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的根据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

物体的运功需要力来维持吗?

新课: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强调实验中注意事项: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放,滑到底端的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平面材料。

学生要理解实验要求的一些目的

演示实验:

小车从斜面滑下,在毛巾上滑行后停下

1)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学生回答)

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小车从斜面滑下,在木板上滑行后停下

2)教师提问:

小车滑行的距离怎么长了?

(学生回答)

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变小了

3)教师提问

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

(学生回答)

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阻力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前进越远。

设想:如果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滑到一个非常光滑、阻力无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车的运动将如何?

小车应该永远运动下去

最后,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第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也就是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也能运动,所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的科学推理得到的非实验定律。

大家要学习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精神,也要向他们学习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推理法。

二.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那么,什么是惯性呢?

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1、打棋子实验(学生参与演示)将七个象棋子叠放讲台上,用尺迅速地打出第四个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失去了第四个棋子的支持而落在正下方。

2、惯性鸡蛋实验:突然弹击鸡蛋与水杯间的硬纸片,鸡蛋有惯性,不会随纸片飞出去,而是掉进水杯里。

鼓励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那些做法是利用了惯性和预防惯性造成的危害的。(洗衣机脱水的原理,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点,跳远前的助跑,高速公路上对汽车之间的车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弯较多的地方限制车速等)

教师强调:惯性是万物皆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外力、处于何种状态无关。惯性由物体的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不是力,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概念: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惯性只与物体 质量 有关。

与物体的速度,体积等无关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篇5

[知识要点]

1.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①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②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的运动观:

①他的观点来源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②观点: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自己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3.牛顿第一定律:

①来源于牛顿第一定律实验。

②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③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4.惯性:

①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重点难点分析]

惯性大小的讨论:

①惯性就是使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是匀速、是加速还是减速)匀速直线运动,使原来静止的物体静止。

②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宇宙万物中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没有惯性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③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物体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的密度、形状、体积无关。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就越大,越难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④只要物体的质量不变,物体的惯性就不变。所以“克服惯性”“惯性增大”“惯性减小”是错误的。

⑤惯性大小表示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物体惯性越大,越难改变运动状态,惯性越小,越容易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题选答]

1.光滑水平面上一个大木块上有一个小球,二者从静止开始一起向右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m/s2。第3秒时小球从木块上落到水平面上时,木块的加速度不变,再过5s小球和木块的速度各是多少?分析:第3秒时二者的速度vt=at=2m/s2×3s=6m/s 则小球和木块在3s末的速度都是6m/s。小球离开木块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再过5s速度仍是6m/s木块共运动8s,速度就是2m/s2×8s=16m/s

2.关于物体的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力可以改变物体的`惯性

b.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

c.人造地球卫星有惯性

d.太空中飘荡的宇航员没有惯性

分析:惯性的大小决定于质量,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只要物体有质量就一定具有惯性,所以b、d两个选项不正确,c选项正确。一个物体的质量不变,则其惯性大小也不发生变化,所以a选项不正确。答案选择第三个c。

[练习精选]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力是改变物体运动

b.物体越重,惯性越大

c.物体的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d.行驶的车辆中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倒,是因为乘客具有惯性

2.关于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高速运动的物体不易停下来,所以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两个物体质量相同,它们的惯性一定相等。

c.铁饼被运动抛出后继续前进,这是因为铁饼具有惯性的缘故

d.一个物体在地球上不容易被人举起来,在月球上则很容易,所以物体在月球上的惯性小。

3.计算:

一个物体的速度是10m/s,受到的合外力零,则10秒后物体速度是多少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篇6

本文题目:高一化学教案:牛顿第一定律学案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学案

一. 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

二. 本周教学目标

1. 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

2. 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

3. 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理解有关现象.

4.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过程]

1 .理想实验的魅力

(1)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理想实验:

如图甲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如果第二个斜面倾斜角度小,如图乙所示,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丙所示,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是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伽利略的思想方法

伽利略的实验+科学推理的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虽然是想像中的实验,但这个实验反映了一种物理思想,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抽象为指导,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2)伽利略的观点: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3)笛卡尔的观点:除非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笛卡尔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

2. 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工作,并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先看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如何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对牛顿第一定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①明确了惯性的概念:

定律的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②确定了力的含义:

定律的后半句话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实际上是对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点要切实理解.

③定性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其效果跟不受外力的作用相同.但是,我们不能把不受外力作用理解为合外力为零.

3. 理解惯性和惯性定律

(1)对惯性定律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同时,牛顿第一定律还定性地指出了力的动力学意义: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改变速度的原因.物体在速度发生改变时,就有加速度.因此也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也不能认为有力就有运动,没有力就没有运动,更不能认为物体向哪个方向运动就一定受到那个方向的力的作用.

(2)对惯性的理解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②惯性与运动状态无关:不论物体是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惯性总是存在的,当物体原来静止时,它一直想保持这种静止状态;当物体运动时,它一直想以那一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无关,与物体速度大小无关,仅由物体的质量决定.

4. 惯性与力的比较

(1)从概念比较

惯性是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而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从意义比较

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而物质无处不在,惯性也就无处不有,一切物体均具有惯性,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惯性的世界,也叫惯性系。

惯性不是力,惯性与力毫无关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也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5. 决定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内因与外因

决定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物体受到的外力;另一个是物体本身的质量.外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外部因素,质量是决定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难易程度的内部因素。

在物体的质量一定时,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就越迅速;反之,物体受到的力越小,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就越缓慢。

在物体所受外力一定时,物体质量越大,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就越困难;反之,物体的`质量越小,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就越容易.物体质量的大小决定了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难易程度。

6. 明确区分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与让运动物体停止运动的难易的不同

有同学认为:汽车的速度越大,让它停下来即刹车所用的时间越长,即让汽车停止运动就越困难,因此认为汽车的速度越大其惯性就越大.其实这是错误的.

比较物体惯性大小的方法是:在相同外力作用下,加速度大的其惯性小;加速度小的其惯性大;加速度相等时其惯性等大.同辆汽车,刹车时所受阻力相同,加速度相同,即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量相同,惯性大小就相同.行驶速度大的汽车,停下来的速度改变量越大所用时间就越长,而单位时间内的速度改变量仍然相同,即加速度相同,惯性大小相同.所以惯性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

【典型例题】

例1.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规律

b. 牛顿第一定律就是惯性

c. 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

d.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解析:对a,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该定律反映的就是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故a选项正确.

对b,惯性与惯性定律二者的物理意义截然不同.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维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物体的惯性都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惯性定律则是说: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物体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它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所遵守的规律.惯性与惯性定律这二者极易混淆,只有从概念的物理意义上分析、对比,从而作出正确判断.故b选项错误。

对c,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就是由于物体不受外力和具有惯性.故c选项正确.

对d,由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可知,力就是迫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故d选项正确.

惯性与质量关系的定性分析

例2. 在谷物的收割和脱粒过程中,小石子、草屑等杂物很容易和谷物混在一起,另外谷粒中也有瘪粒.为了将它们分离,可用扬场机分选,如图所示。它的分选原理是( )

a. 小石子质量最大,空气阻力最小,飞得最远

b. 空气阻力对质量不同的物体影响不同

c. 瘪谷粒和草屑质量最小,在空气阻力作用下,反向加速度最大,飞得最远

d. 空气阻力使它们的速度变化不同

解析:各种杂物以相同的速度从机器中抛出,由于所受空气阻力不同,产生的加速度也不一样,使它们的速度变化不同,故d选项正确.或者这样理解:小石子质量大,惯性大,运动状态较杂质要难改变得多,故飞得最远,而实谷粒质量和惯性介于小石子和瘪粒之间,故最后实谷粒位置居中.

答案:d

例3. 如图(1)所示,重球m系于细线dc的下端,重球m的下方又系一条同样的细线b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

a. 在线的a端缓慢加大拉力时,线dc先断

b. 在线的a端缓慢加大拉力时,线ba先断

c. 在线的a端猛力一拉,线ba先断

d. 在线的a端猛力一拉,线dc先断

解析:重球m的受力如图(2)所示.

(2)

对a,当在线的a端缓慢加大拉力时,使得重球m能够发生向下的微小位移,从而使得上部细线cd的拉力 逐渐增大,又由于这个过程是极其缓慢地进行的,故可以认为重球m始终处于受力平衡状态,重球m的受力是 。当ab线下端的力 增大时, 也随之增大,并且总是会有上部的cd绳先到达受力极限的程度,因而cd绳先被拉断.故a选项正确.

对b,由上面的分析可知,b选项错误.

对c,当在a端猛力一拉时,由于重球m的质量较大,其惯性也就较大,并且力的作用时间又极短,故重球m向下发生的位移也极小,以至于上部的线cd还没来得及发生伸长的形变,下端线中的拉力 已经达到了极限强度,因而下部的线ab必然会先断.故c选项正确。

例4. (20xx年广东)下列对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时才会运动

b. 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

c. 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

d. 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故a项错,其他三项与史实吻合。

答案:a

例5. (20xx年上海市综合试题)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在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的知识,还要注意运用科学方法.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咖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其中有一个是实验事实,其余是推论.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请将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_______(只要填写序号即可).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列有关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b. 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

c. 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

d. 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

解析:本题是在可靠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将实验理想化,并符合物理规律,得到正确的结论,而②是可靠事实,因此放在第一步,③①是在高度上作无摩擦的设想,最后推导出水平面④上的理想实验,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③①④。

答案:②③①④ b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1. 人从行驶的汽车上跳下来后容易( )

a. 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跌倒

b. 向汽车行驶的反方向跌倒

c. 向车右侧方向跌倒

d. 向车左侧方向跌倒

2. 有道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可见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相当大的,然而当你在原地向上跳起后会发现仍落在原处,这是因为( )

a. 你跳起后,会得到一向前的冲力,使你随地球一同转动

b. 你跳起的瞬间,地面给你一个力,使你随地球一同转动

c. 你跳起后,地球也在转,但由于你留在空中时间太短,以至于落地后的距离太小,看不出来

d. 你跳起到落地,水平方向速度同地球一样

3. 歼击机在进入战斗状态时要丢掉副油箱,这样做是为了( )

a. 减小重力,使运动状态保持稳定

b. 增大速度,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c. 增大加速度,使状态不易变化

d. 减小惯性,有利于运动状态的改变

4. 下列事例中,利用了物体的惯性的是( )

a. 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的助跑运动

b. 跳伞运动员在落地前打开降落伞

c. 自行车轮胎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状

d. 铁饼运动员在掷出铁饼前快速旋转

5. 关于惯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在走路时没有惯性,被绊倒时才有惯性

b. 百米赛跑到达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是由于有惯性,停下来后也就没有惯性了

c. 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有惯性,受到外力作用后惯性就被克服了

d. 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均无关

6. 你试着自己学做蛋炒饭,你两手分别握住一只鸡蛋,现用右手的鸡蛋去碰停在你左手中的鸡蛋,结果如何?大部分情况是只破了一只鸡蛋,则先破的蛋是( )

a. 右手的 b. 左手的 c. 同时破 d. 无法判定

7. 当人们的衣服上沾了一些灰尘时,都习惯地用手在沾有灰尘的地方拍打几下,这样灰尘就会掉了,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解释.

8. 在足球场上,为了不使足球停下来,运动员带球前进必须不断用脚轻轻地踢拨足球(即盘带)又如为了不使自行车减速,总是不断地用力蹬脚踏板.这些现象不正说明了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那为什么又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试题答案】

1. a 2. d 3. d 4. ad 5. d 6. b

7. 当你拍打沾有灰尘的衣服时,衣服受力突然运动,而灰尘因惯性要保持静止,所以与衣服脱离,就掉下来了。

8. 足球在草地上时,受到阻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速度变小,最终会停下来,所以在盘带足球时,人对足球施加力的作用,恰好是起了使足球已经变小的速度再变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