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读后感参考7篇

时间:2025-08-11 作者:Surplus

一篇深刻的读后感能够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书中的智慧,要想让读后感更具逻辑性,合理安排段落和结构是关键,下面是加分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课文读后感参考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课文读后感参考7篇

课文读后感篇1

你去过首都北京吗?那你知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是什么样子的吗?你感受过北京城南胡同的人情冷暖吗?这个寒假我跟随著名作家林海音去了趟她儿时居住的老北京城南胡同,感受了英子童年的温暖历程和她成长过程中的精彩事迹。

过去我对名著并不太感兴趣,一般是看了半截觉得很没有意思就扔在旁边,就算把一本书看完也是因为老师要布置作业。但是这次对于读《城南旧事》不同,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将我领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在娓娓动人的描述中抒发了对童年的怀念和对人间温暖的呼唤,不但写得亲切动人,而且每个故事都能令我记忆犹新。

?城南旧事》中满含着怀旧。这部作品由五个篇章组成: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全文由一个人引起——英子。以她孩子般纯洁的眼睛来看在北京生活的点滴,记载着英子七岁到十三岁的成长经历,旁观着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凭着她微妙的记忆,将年幼时围绕她发生的生活旧事记录下来。

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所以她被人们认为是和疯子秀贞结下了友情,三天两头的往惠安馆里钻;她和“小偷”写下承诺,甚而认真地听着“小偷”的故事;她爱着自己的奶妈,望着她离去,英子伤心难过。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我们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

本书的第一篇到结尾,主角似乎总是离开英子,像惠安馆的疯子秀贞;我们看海去的那个小偷;奶妈;最后连她的爸爸也离她而去了,当时她才小学毕业呢!《城南旧事》中的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都洋溢着温馨的亲情。虽然每个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作者而去,作者把每个人物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个性鲜明,即使闭上眼睛,他们的影子还是浮现在眼前。它是一本开卷有益的书,能使人从中领略到很多人生道理。

看《城南旧事》,心头涌起了一丝丝的温暖,只见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介绍它自己。那样的不紧不慢,那样的安静祥和,那样的满是人间烟火味。

课文读后感篇2

课文《孔子拜师》主要讲述了孔子30多岁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孔子谦虚好学,彬彬有礼,老子礼节高超,谦虚谨慎。

孔子已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但是他并不满足,还要学习的知识,并且不畏艰险、跋山涉水来到千里之外,向老子学习。我要向孔子学习,学习他谦虚好学、彬彬有礼的精神品质。我有时候考试成绩比较好,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通过学习课文,我知道了学习是没有止尽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都能认真求学,更何况我们这些刚刚步入知识殿堂的小学生呢?在今后的学习中,

我一定要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主要写了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于是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几个月后来到了洛阳,在城外,孔子看见一架马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孔子想这位老人可能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到:“老人家,您就是老蚺先生吧?”“你是——”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老子说:“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说:“学无止境!” 这充分说明了老子、孔子都很谦虚,礼貌待人,而且表明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值得我们学习。我还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真正含义,这将激励我努力学习。

课文读后感篇3

童年是什么?它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美好的时光,不但可以尽情地玩耍,还可以得到来自父母、爷爷奶奶等众多亲戚的关心与疼爱,正如一场甜甜的梦。可对于《童年》的小主人公阿廖沙来说,却是不幸的。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主人公阿廖沙三岁就失去了父亲,成为了一个不幸的孩子,母亲只好带着他来到外祖父那里生活。从此,他的噩梦便开始了。外祖父贪婪冷酷,经常用鞭子抽打他,幸亏有阿廖沙的外祖母,给了他许多关爱与教育。他在这个家里也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而明争暗斗,以及在生活琐事上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早已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痕迹,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高尔基在书中说到:“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奇的,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生活中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着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激发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生生不息地、充满人道的生活,终将来临。”高尔基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应该坚忍不拔的顽强生活着,要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并且要把正在沉睡的麻木的民众唤醒。生活中有黑暗的一面,同时也有光明的一面。只要我们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黑暗,终将过去;美好的未来,终将到来!

课文读后感篇4

在一节唐诗背诵课上,一首诗的名字吸引了我:《蝉》。想必大家听到这个名字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炎炎夏日中树上鸣叫的蝉儿和生机勃勃的碧绿,而细品此诗,我却渐渐走入另一个场景。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虞世南所作。字面意思很简单:蝉低头饮着清纯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身子在高处鸣声自然会远,不是凭借秋风的力来传送至远方。

再看他的写作背景,虞世南是在朝延当官,他为官清廉,当他看到很多人为了个人的利益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取得官职时,做了这首诗。

我也有自己的理解:品德高尚的人,名声自然会流传四方。就像扁鹊一样,虽然已逝去多年,但他的医术高明,品德高尚,名声流传千古。

曾听老师说过一句话“善亲者物亲,不善亲者亲物”。我的理解是内心强大的.人自然会吸引更多的人,而内心不求进取,暴殄天物的人身边吸引的人自然就少。我感觉这句话和我对这首诗的理解比较相像,所以我把这句话分享给大家。

经过这一次对唐诗的理解让我知道,每一首唐诗不仅仅是几句话而已,而是其中都包含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每一首诗都是作者在经历人生之后的体悟与理解,我们要细心的发现生活中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从而完善自我!

课文读后感篇5

如果说一个人当在迷茫中徘徊的混日子,就不能知道有多少日子的影子滴流在时光的大海里,如果一个人迷茫的遮挽着时光却又不知日子如轻烟般溜走……

只能感受到,并摸索着它的背影,一路踏步寻找,在每个清晨尽情挽留它,珍惜着它与我们的每一秒,每一丝留恋。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当我们在不经意间,能挽留住时光那匆忙的身影吗?朱自清在《匆匆》中写道:过去的日子似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过去的日子一去不返,今后的.日子如果也匆忙流逝,那,那我们有何存在之意?

把握好今后的时光,今后的路,挽留不回又何必逞强?做好今日的工作,弥补往日,在意这分秒,也许是我们挽回时光的一次机会……

小学生涯转眼已度过四载余,从牙牙学语到满含智慧的眼眸,是时光的礼物吗?珍惜时光,对时间流去无动于衷的人,最后只能望而兴叹。记得以前学过一篇课文,文中说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充分利用、合理分配时间的人才算上是人生之路上的强者吧。

分分秒秒流进定格的历史长河中,我更是懂得了这时间的冷漠。每当在课堂上,时间会流出黑板,我们更应该认真仔细听讲,学习新知识;每当夜幕降临,时间在群星闪烁中逃离,我们更应该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温故而知新……

读了《匆匆》这本书,我更加懂得了时间不等人的道理,永久激励我珍惜时间。

课文读后感篇6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第九段中说城中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支那通”,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肯定永远不会被我们所接受,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琐记》可以说是哪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好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不错的回忆性散文。

课文读后感篇7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深有感触:凡事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锲而不舍而不知难而退,就能一定让我们学业有成而功成名就。正如课文中所举的几个例子就是用来说明这个道理一样的。

通过阅读,我们领悟到作者其实强调了这“滴”与“穿”的过程,强调了科学家们到达理想彼岸的艰辛历程。他提醒我们注意到滴水穿石的要点:接连不断、目标一致的“滴”才能达到这令人惊讶的“穿”。作者让我们的目光聚焦到古今中外科学家成长的经历上,而不是其它。不是吗?如果李时珍没有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吃苦耐劳、笔耕不辍,那他就无法让中药巨典《本草纲目》的问世了。爱迪生从小生活艰辛,但他立志创造发明。是持之以恒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他做到了常人所难以企及的贡献--在他的`一生中完成了一千多项科技发明!

在这里,作者推崇的是一种精神,“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洞穿’一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这就象我们读书一样,一口是吃不成胖子的,只有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贯穿到我们的学习中去,通过刻苦学习,一点一点地学,一个一个问题的去理解与掌握,才能使得我们学业有成,才能为长大后报效国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滴水能穿石,滴水还能成石柱,它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积少能成多、堆沙能成塔。如果我们能到领悟这一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实践,那么就受益不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