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的表达让观众在欣赏作品后,能够深入探讨其对人性与社会的反映,通过观后感的写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加分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4年儿童电影观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年儿童电影观后感篇1
你明白林海英吗?哦,她可是台湾着名的女作家呢!我们学了她的两篇文章:有《窃读记》、《冬阳。童年。骆驼队》。我还特意买了一本她写的着名的《城南旧事》呢!还被拍成了电影呢!今日,我观赏了《城南旧事》的电影,写下了这篇“看《城南旧事》观后感”。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吴贻弓。里面的主人公小英子十分善良。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小英子住在一个胡同里,秀贞是小英子第一个认识的朋友,她还有一个和她一般大小的好朋友——妞儿。有一天晚上,下着大雨,小英子把妞儿当成小桂子,去找秀贞,说妞儿是秀贞的亲生女儿。她们母女急着找妞儿的爸爸,却不幸惨死在火车轮下,英子也晕倒了,昏迷不醒。之后,小英子她们一家搬到一家迁居的胡同里,小英子也上了一所小学。在草丛里,小英子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在英子眼里是“好人”的男子。他为了供弟弟上学,又供他们的吃喝穿,但又没钱,不得不去当小偷,偷人家的东西,而小英子却认为他很善良,一向认为那个小偷是一个好人。在他被警察抓走的时候,小英子十分悲痛。最终小英子的父亲因肺病去世了。小英子也随妈妈乘上了马车,告别了童年。
我最喜欢小英子了。因为她很善良,也很趣味。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这样的:小英子站在骆驼前面,看着骆驼吃草的样貌十分趣味,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样貌趣味极了。可爱的小英子也模仿着骆驼吃草的样貌,嘴巴一动一动的,样貌十分滑稽可笑,让我觉得当时的小英子让人感到傻傻的,十分可爱,十分天真,十分幼稚!
小时候的小英子是多么可爱呀!你想更好地了解小英子吗?那就看看林海英写的《城南旧事》吧!
2024年儿童电影观后感篇2
电影《花木兰》讲了我国古代有一个名叫花木兰的女孩,在国家大举征兵时,毅然决定替父从军。女扮男装的花木兰,在军营里克服了种种困难,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智慧,打败了匈奴人的进攻,最后光荣地回到了家乡。
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古代,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为什么这么有名呢?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个男的,还会这么轰动吗?我想不会。
正因为花木兰是个女的,而且发生在我国古代,那这事就是传奇了。要知道,在我国古代,女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因此很多工作女人是不能做的,特别是女孩子,在没有出嫁之前,一般是不能随便出家门的,大部分只能在家里学做家务。一个女孩子,舞刀弄枪,甚至女扮男装,上战场打仗,是一件破天荒的事。但是,花木兰做到了。她从军后,克服种种困难,适应军队生活,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聪明才智,逐渐成为军队的指挥官,并最终带领军队打败了匈奴军队。花木兰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段历史传奇,也证明了女人和男人一样能做好事,甚至更好。
我也是一个女孩子,我生活的时代比花木兰好多了。但惭愧的是,和花木兰相比,自己差得太多了。我想自己缺乏的正是花木兰那种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相信只要坚持理想,脚踏实地做事,坚忍不拔拼搏,就没有跨不过的河,翻不过的山,最后迎接我们的一定是鲜花和掌声。
2024年儿童电影观后感篇3
国庆在家,我和家人去电影院看了一部关于爱国主义的电影,影片名叫《长津湖》。
这是一部关于抗美援朝的电影,讲的是野蛮凶狠的美国军队侵略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支援朝鲜,在长津湖一带抵抗美国军队进攻,从此扭转了抗美援朝战役的局面。
有几个情节最让我印象深刻。毛主席和彭德怀司令在房间内密谈,毛主席说中国和朝鲜的关系就是唇亡齿寒,这场战役不想打,但一定要打。门外,他的儿子毛岸英听到了,心情沉重,默默地跟着彭司令走到车边,坚定毅然地说:“10万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战场,我毛岸英有什么理由不去!”到了战场,敌人的轰炸机突然来袭,大家紧急转移到防空洞。毛岸英却一个转身,果断冲回司令部,只为了拿着挂在墙上的作战地图。就在这时轰炸机呼啸而来,炮弹一个接一个的投下,遍地开花。司令部硝烟四起,瞬间夷为平地,毛岸英就此英勇牺牲。
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们埋伏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雪山上,一天只能用一个冻土豆来果腹。19岁的战士伍万里把牙都咬掉了。炮排排长雷睢生就把自己用体温捂软的土豆从怀里掏出来递给他。说起冻土豆,我后来回家以后也制作了一个尝了尝。冻成冰的土豆又硬又涩完全咬不动。可是这些却是他们的救命粮,他们靠那硬如石头的冻土豆,保持仅有的体力,等待最后的进攻时刻。
美国军队撤退的时候,发现山头上埋伏的伏军,等他们战战兢兢走上前去,才发现那些早已冻成冰雕的志愿军。他们依然保持着坚守的姿势:或端着枪,眼睛紧紧盯着前方,或手握手榴弹,怒目圆睁,仿佛冲锋的号角响起,他们便随时一跃而起,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几经战场的凶狠的美军也愣住了,好久缓过神来,摘下帽子,缓慢郑重地行了个军礼,心中不由得肃然起敬,感慨道:“我们的敌人有如此决心,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战胜这样的军队。”
听外婆讲她红军父亲的故事:我的太外公曾经也是一位红军战士,他参加过许多战役,但是如果不是在一次战役中身负重伤,撤下前线,他也会跟着陶勇将军的第九兵团北上抗美援朝。那场战役让他失去了整个通讯班的战友。当他九死一生,从死人堆中爬出来,弹片在他大腿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伤疤。
如今的繁华盛世,国泰民安,正是因为他们这些英雄们英勇无畏地牺牲自我,换来的。他们为了祖国这个大家,而舍弃了自己的小家,在那深不见底的残暴的深渊中,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化成了一缕阳光,照亮了人们的心。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今日的幸福,愿今后再无战火。
国旗的红是鲜血的颜色,是信仰的颜色,也是幸福的颜色,是永不忘却的记忆。
2024年儿童电影观后感篇4
今天早上,我收看了中央6台播出的《鸡毛信》。被主人公海娃的勇敢深深的感动了。
一天早上,海娃住的村庄被鬼子扫荡了。鬼子把海娃抓走当带路的。在这之前,一位八路军队长交给海娃一封鸡毛信,里面装着重要信息。晚上,鬼子们又冷又饿,便把海娃的羊抢走杀了吃,海娃想:幸好领头羊没有被抢走,要不然鸡毛信就完蛋了……。
为了把鸡毛信及时送给张连长,海娃想出了一个办法,“逃走”。凌晨,海娃的计划开始实施,海娃跑呀跑,终于跑到了第一座山,山上有鬼子挥动红旗,海娃也跟挥手。结果,把信甩掉了,海娃过了关以后,便翻山越岭,在休息的时候,发现信已经丢了,他便回去找信,虽然找到了,但又被鬼子发现了,海娃只好硬着头皮回去。第二天,海娃骗鬼子说他知道一条捷径,便带领鬼子走进了山道狭窄的石公山,而鬼子却不擅长走山路,海娃呢?趁机跑了。随后几个鬼子追了上去……。
鬼子越追越紧了,海娃对鬼子喊:“八路军来了。”鬼子便信以为真,等他们反应过来,海娃早已跑远了,正在这危机关头,八路军战士从天而降,把海娃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最后,信安全地送到了张连长手里。接着,张连长发动了攻势,活捉了日本鬼子首领。
看完电影以后,我感觉海娃是个勇敢,机智的孩子,而且有一些办法我们跟本想不出来。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件危险事,便大呼小叫,而影片中的海娃在大敌当前时却十分镇定。所以,我们一定要向海娃学习。
2024年儿童电影观后感篇5
对于金陵十三衩,我并不陌生,因为在它刚刚上映的时候,我就已经体验了其中的彻骨心酸。今日坐在教室里,再一次的回味震撼。
一个动荡的年代,人心惶惶,无从逃离的恐惧,该如何去面对,该如何去铭记。真正的,看着大屏幕,深一些,如果我处在其中,我想对那满目的疮痍,我只会感到无力了吧。人人都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对于这个年代的她们,近日网上的新诗应该更能道的真切些,商女熟知亡国恨,赎幼之身永贞真,山崩地摧志犹在,兴我中华休忘魂。兴我中华,休忘魂,魂,这是一个带着尊严与信念的载体。
整部影片,阴沉抑郁,灰暗的整体色调,看着就让人揪心,想着那里,人无安逸,恐惧扎心。小的时候,还记得在美术课上的水彩课,在多么美丽绚烂的色彩上,只需一点黑色加入其中,他便蔓延开来,腐蚀着多彩。但是,在一片黑色之上,多少亮丽的色彩只是转瞬即逝,刚刚延开的触角一眨眼便淹没在一片黑色之中,沉了下去,永远不会再起来。她们,一群拥着色彩的女子,被那一双双暗淡的眼睛透过美丽的窗子凝望着,有欢声飞扬,有笑语回荡。为了这群孩子,她们失了色彩,掩埋了,在这炼狱般的世界。金陵十三衩里包含着与以前电影一样的情感,爱国,奉献。中国人,很伟大,或者,人都是伟大的,在一个场景中,一段年代里,一波,又一波的涌现。教堂,在那么一个满是流血的土地算是一方避难之地了吧。外出却受死的她们,到底为了什么,琵琶弦,亦或是耳环?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东西,她们也愿冒死而寻,处在世界的边缘,在边缘有如何呢,战火还是烧到了她们。当她们乔装学生,那怀中的剪刀,是她们赴生死之约的武器。一直记得在地窖里,她们的光彩,那般夺目,她们的歌声,虽然穿着朴素的学生棉衣,但那首透着苍凉凄美的秦淮曲,直到现在,任在心中,每每想到在一方小小的地窖里,却飘浮着多少的侠义真胆与真情心语,眼湿了,心碎了。
现在幸福生活的我们,回望历史的时候,对那惨绝人寰的场景最多只有哀痛,难以置信,生活前进中,人也慢慢忘记了哀鸣的痛楚。只盼全世界能平安永世,此般地狱的世界只存在于过去,放眼未来,是拉起的友好之手。
2024年儿童电影观后感篇6
?城南旧事》中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这部作品由五个篇章组成: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全文由一个人引起—英子,以她孩子般纯洁的眼睛来看在北平生活的点滴,记载着英子七岁到十三岁的成长经历,旁观着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凭着她微妙的记忆,将年幼时围绕她发生的生活旧事记录下来……
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不在自我的世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所以她和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秀贞结下了友情,三天两头的往惠安馆里钻;她和“小偷”写下承诺,甚而认真地听着“小偷”的故事;她爱着自我的奶妈,望着她离去,英子悲哀难过。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我们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虽然很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本书的每一篇到结尾,主角似乎总是离开英子,像惠安馆的疯子秀贞,我们看海去那个小偷,奶妈,最终连她的爸爸也离她而去了,当时她才小学毕业呢!看着无人修剪的花任意雕落,也为本书画上句点……
虽然《城南旧事》看后叫人心酸落泪,可是它的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都洋溢着温馨的亲情和友爱。虽然每个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作者而去,可是作者透过正面的描述和反面的烘托,把每个人物的样貌写得淋漓尽致,性格表露无遗,即使闭上眼睛,他们的影子还盈盈浮现眼前:井边的小伙伴,椿树胡同的疯女人,藏在草堆里的偷儿,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加上聪明伶俐的英子,组成了作者的写作世界,在这世界里,带着人间温暖的风吹遍了每个角落,吹醒了读者和平的心灵,这是一本散发着芬芳的书,更是一本开卷有益的书,它能使人从中领略到很多人生道理。
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幺,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介绍它自我。那样的不紧不慢,温厚淳和,那样的安静祥和,弥久恒馨,那样的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之心。